周世印:注重脏腑辨证 治病求本
周世印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50余年,治学严谨,医德高尚。他曾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主任医师,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常见病、多发病和儿科疾病的诊治有较深造诣,尤其精于内科疑难杂症和消化系统疾病。在临证时,他善于运用古代经方、验方,融合古今中医药理论知识,博采众长,汲取新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遣方用药特点。
周世印时常阅读中医典籍,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为诊疗疾病打下了坚实基础。从1980年开始,他率领团队开展“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及慢性结直肠炎临床治疗”的研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确立分型治疗,以中药保留灌肠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疾病。他对灌肠的手法、体位、深度、药温等具有丰富的经验,完善了该病的诊疗方案,研究出一系列灌肠药物,并取得了满意疗效。同时,他在诊病之余,不忘著书立说,撰写并出版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胃病的中医治疗》等专著。他主持“慢胆舒治疗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临床研究,参与“益气通淋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研究等,均获得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立足于整体,注重脏腑辨证,治病求本 在临证过程中,周世印始终立足于整体,在诊疗过程中以脏腑辨证为纲,针对疾病以脏腑理论进行辨证治疗。 一要立足于整体辨证。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脏器、组织和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脏腑之间相互生克制化,所以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与脏腑密切相关。周世印在临证时,在辨证过程中比较注重整体辨证,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指标,以此作为诊病依据。周世印擅长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来抓住脏腑病变的本质,并善于对某一局部的病变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同时,他重视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一致性,对于治疗疾病,主要通过调理整个机体的生理机能和提高抗病能力,再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时常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周世印注重因时、因地而治,有时脏病治腑、有时腑病治脏,有时整体论治、有时局部论治,有时直接论治、有时间接论治,有时上病治下、有时下病治上,有时内病外治、有时外病内治。由于他治疗疾病时方法灵活,诊断明确,遣药组方至微至精,所以疗效颇佳。 二要病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 病证结合,是准确找到辨证关键点的唯一途径。病主要反映整个机体的基本矛盾,而证是反映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病决定着证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而证则体现了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脱离病孤立地研究证,便是无源之水;脱离证孤立地研究病,无异于枯树一枝,中医理论便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就要把证与病紧密结合起来。 每一种疾病都有自身的变化特点,即使辨证为同一证型,如果疾病不相同,那么其临床特征也就不尽相同。而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个体上或者不同时间、地点、发展阶段也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其治疗用方、用药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如果只辨证而不辨病,疗效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只辨病而不辨证,一病一方到底,也就失去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意义。所以,单纯地对病治疗和单纯地对证治疗在临床上都是行不通的,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必须把病与证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善用古方治病,融古今于一体 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代表医家张元素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这说明随着人的体质、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不能不加变化地使用古方治疗今天的疾病。张元素还说:“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这说明经方因其方证理论的科学性,组方之严谨,配伍之合理,疗效之确切,已经过实践证明。只要辨证准确,方证对应,有是证,用是药,不仅可以将古方用于现代疾病的治疗,还可以治疗许多现代医学无法治疗的疑难杂症。周世印就是善于运用古方治疗疾病的医者之一。 周世印认为,应用古方,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治疗方法是医者从众多的方剂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疗法,是治疗复杂多变疾病的基本原则。掌握好治疗方法,写处方时才能心中有数。古代医家曾说“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可见法是制方的依据,而方是治法的具体体现,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正如徐灵胎所说“若夫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这已经明确提出了法与方的辩证统一关系,法与方的统一就是辩证的规律,同时也阐明了临证时应灵活用方。无法之方是药物的堆积,杂乱无序,不可能取得满意疗效;以法定方才是学习古方的准则。 周世印强调,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古今之人在体质上、疾病变异上各具特色,必须继承古方之精华,灵活用方,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注重调理脾胃,用药以和为贵 周世印认为,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非脾胃之气不能滋养;气血津液非脾胃之气不能化生。也就是说,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质都依靠脾胃供给。《黄帝内经》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周世印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人体元气的强弱密切相关。元气在人体中的推动作用,又决定于元气是否强盛;元气的强盛与否,又决定于胃气的强盛与否。除了脾胃本身的病变可能影响元气外,凡患病者,必有正气不足,也必定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不足。因此,中医治病应当顾护脾胃之气。 饮食、情志、药物等均可以伤及脾胃。只有脾胃强健,才能气机顺畅。现代人压力过大、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者饥饱无常,均会造成脾胃损伤。患病之后,患者时常受害怕、恐惧之困扰,易损伤脾胃之气,使脾胃之气进一步受到损伤或者不能修复,最终导致疾病纵深发展。另外,治疗疾病之药物多数情况下会先入胃,除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外,其药物的偏性和副作用,也会损伤脾胃功能。比如:苦寒之品易伤胃气;温热之品易伤胃阴;诸多西药也易引起脾胃功能失常等。若脾胃之气不足,则其输送药物功能必会减弱,从而使药物不能发挥出应有的疗效,故脾胃之气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周世印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尤其注重调理脾胃,以固后天之本。清代初期著名医家张璐的代表著作《张氏医通》记载:“苦寒过投,将有败胃之忧;甘平恒用,却无伤中之害。”周世印在临证时,时常选药性平和之品,力求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而不滞,以维护胃气为要。 (本报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