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药知识 避开这些误区 □俞 桐
近段时间,我感觉自己学习了几年中医药知识,有一些感悟和体会,现整理成文字与大家分享。 意象思维 几年前,我偶尔在房间里找到一份《中医药学报》。报纸上有一个栏目是教授对学生投稿内容的点评,我读到这么一句:“细辛中空,且浮于水上,故能通经开窍,升发走表……”这句话被教授单独标注:“中药的功效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是根据外表、形态而主观臆想出来的。” 当时,我对此很有感触。在平时读书时,我总能看到一些类似的文字,比如“此药色青,故能入肝而疏肝”“用其根,故能趋入下焦”“外形似肾,知其能补肾”等。这种以象论效的理论,从宋代以来,一直被诸家热衷,现在更是被一些医家所推崇。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有限,那时的中医在治疗、用药后,发现一些药物产生了疗效,但不能用药理、病理知识进行解释,就根据经验总结出这样的理论,用来解释中药有效的原理,人们称之为“法象药理学”。这在本质上只是一种巧合。 随后,我仔细想了想,不是所有色青的药物都入肝,入肝的也不都是色青的药,还有桔梗、黄芪等药物的根也不趋入下焦,这些就是违背“法象药理学”的例子。其实,中药的疗效与中药的象没有必然联系。“法象药理学”在当时或许是先进的;可是,几百年过去了,这种观念该更新了。 听一家之言 在一些养生文章或者论文里,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文字:“《本草纲目》中记载,它有润肺、凉心、祛痰、降火的功效。所以肺部燥热的朋友,喝它一定有疗效。”如果写养生文章和论文,这样阐述还可以;如果中医学生依靠这些论述来学习中医药知识,后果不堪设想。 一本书的内容,受个人思维、经验、环境等因素影响,对一味药的评价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色。如果你仔细看一看,一味药在不同的书里,会有完全不同的论述,有的人说是性温,有的人却说是性寒。对于这种现象,我认为,学一味药,只听一家之言,或者受一本书的影响,很可能是不准确的,这会导致中医在开方时出现错误。 我学习一味药,感觉就像了解一个人。不同的是,我不能直接与药物交流,而是依靠读书了解药物。所以,中医学生要多读名医名家的用药经验集,并归纳药物的一致性和分歧,渐渐地就能把握好一味药的本性了。 不重视现代实验 一些中医不重视现代实验,这是有原因的,比如一些中药实验的质量不太高。其实,一些中药实验还是对人们认识中医提供了很大帮助。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何首乌的真相:毒药是怎么变成补药的》。有人曾经提出异议:服用何首乌后能够通便,与当归、肉苁蓉通便之功效相同,这不正是何首乌能够补血、益肾的明证吗。针对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何首乌含有大量的大黄素,与大黄一样,同是攻泄的药物。遇到一些拿捏不准或者存在争议的药物,应查找该药物的相关资料,有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作者供职于开封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