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人应具有“大中医思维”
学习中药知识 避开这些误区
过度担心以致无法入睡 可能患了神经症性焦虑
崇尚审因论治 治病必求其本
1
11 1 2018年4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人应具有“大中医思维”
 

中医人应具有“大中医思维”
□王祖龙

    目前,一些中医人在辨证时,存在临证思维和西医理论相混淆的现象。这些中医在临证时,用丹参酮替代丹参,用川芎嗪替代川芎,把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淡忘了。
    中医专家们对此忧心忡忡,不断呼吁中医辨证时要运用中医思维,甚至有人提出中医不能开检查单,不能用西药治疗疾病,中医院校不应开设西医课程等。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医人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呢?作为中医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任何一种医学都是为了患者的健康,都应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实现治病救人的初衷。随着科学的发展,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就医观念的转变,中医也应该发展自己,转变诊疗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大环境。

立足中医,海纳百川,发展中医

    中医人首先不能淡忘中医理论与思维,要立足于中医。因为中医如果淡忘了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甚至丢失了中医的根本,就不叫中医!中医的根本就是整体观念、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预防为主等观念,这些观念应该体现在日常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之中。
    中医人在立足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要海纳百川,发展和创新中医。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历来积极吸取外来的先进技术与进步思想。比如,随着西医东渐,中医人学习西医等,取其精华,进而将其转变成为中医的优势,这是中医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开拓和发展的机遇。只有发展中医,创新中医,才能促使中医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促使中医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拓展更广阔的市场和空间。

从总体上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识疾病时要有整体观念。人生活在大自然和社会中,是与家庭、社会密切关联的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人,是一个内外环境统一的人。人的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对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诊断、治疗的认识应该运用整体观念,进行综合分析,认清疾病的本质,进而治愈疾病。例如,阳痿可以由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所致,还可由个人性格、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因素引起。阳痿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往往由几种因素共同导致,只是主次有别,如果仅考虑某一种因素,就不能全面认识阳痿的病因,治疗时也难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二是诊断疾病时要四诊(望、闻、问、切)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在没有检查设备的古代,中医基于自己的理论,应用四诊合参诊断疾病,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及繁衍昌盛做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拥有高、精、尖设备的现代,中医也应该以四诊为基础,以检查为辅。医学检查是当代科学的发展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既没有中医的标签,又没有西医的烙印,只要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的,都可以运用。笔者认为,中医开检查单应该基于中医理论指导,是对四诊的补充,可以说是四诊的“显微镜”,是中医在宏观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微观辨证、诊断的辅助疗法。
    三是治疗疾病时要辨证施治。中医只有辨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之后进行临床施治。在辨证中,中医要注意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中,中医在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基础上,灵活运用中药、手术、西药、理疗等有助于治疗和康复的技术治疗疾病。这里涉及对手术和西药的认识。笔者认为,不要认为中医不能手术或者不会手术。其实,在汉朝,中医外科鼻祖华佗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药做手术的医生,第一个做剖腹、开颅手术的人,只是我们对此继承、发展得不太好罢了。同时,中医人对中药也是在不断充实、完善的,无论是植物类、矿物类、动物类、化学合成的(比如古代炼丹术)药物,只要是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只要是机理清楚,对患者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都可以作为中药使用。
    四是大健康要以预防为主。笔者认为,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是要教会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是预防疾病、治愈疾病的基础。
    1.预防为主。中医重视预防,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以预防为主、治未病的思想,为预防、保健奠定了基础。很多疾病一旦形成,我们很难治愈,但我们可预防其发生、发展。
    2.固护正气。正气是机体维持自身正常运行(阴阳平衡、脏腑协调)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外界干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机体抗病能力以及病后康复和预防复发的能力。因此,中医始终注重正气,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预防疾病的过程中,中医提倡固护正气,在祛邪时不伤正气。
    3.健康生活方式。人们想要身体健康,就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养生的最高境界,犹如《黄帝内经》所言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认为,我们可能做不成“得道”之人,但我们可以成为“知道”之人,按照养生之道去做,从而保证身体健康。这是大健康的基础,也是治愈疾病的基础。
    笔者依据这些年的临证经验,提出“健康生活五要素”:天人合一(顺应四时,法于阴阳,规避毒气)、饮食有节(饮食结构合理,定时适量,温热适宜)、起居有常(科学睡眠,劳逸结合,生活规律)、运动适度(积极运动,因人而异,持之以恒)、情绪管理(平和心态,良好情趣,远离陋习)。做到这些,可以促使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不但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能长寿。
    笔者认为,作为中医人,要具备“大中医思维”。任何医学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医者,要摒弃门户之见,取人之长,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中医、创新中医方面,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总之,患者需要,社会需要,才是中医存在的根本。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