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乡医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同为眩晕辨证不同 治则不同
中医整体观有三论(下)
中医辨治颈椎损伤引起的瘫痪
治思郁过度 伴经前腹痛验案
刘敏芝:很感谢你们的信任,但红包是不会收的
1
11 1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整体观有三论(下)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

脏腑相关论

    脏腑相关论是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对人体自身的再认识。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论述得最为清楚。在《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别论”,以及《灵枢》“经脉”“经水”等篇,均有不同层次的叙述。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这种相通是通过经脉中的元气周流而生生不息的。
    古人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将人比喻为大自然界的一部分,或曰“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同大自然一样,也是阴阳五行的结合体。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而五脏六腑又以木、火、土、金、水5种材料来组成。他们之间有生有克,有相互生长,也有相互约束。这种关系无太过,无不及,是平衡和谐的,从而使人保持着健康无病的状态。
    中医据此认知,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是有着明显的脏腑相关论。如肺系的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故治疗咳嗽亦非清肺一法也,而有清肠而泻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清肝而肃肺(木火刑金所致)、培土而生金(虚则补其母)、滋水而润肺(水涸则伤金)、泻南补北(清心火而补肾水,不使火伤金)等法。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气反”一词。何为“气反”?就是病变发生在甲脏腑经络上,而症状却表现在乙脏腑经络上。
    前人根据人体在病理变化上这一特点,采取从病变相反部位去施治,往往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由此而创立了“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进而又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治法。
    例如:胸痹心痛病(以冠心病为主),中医在治疗上不仅有针对心脏的活血化瘀法、祛痰宽胸法,还有从肝气论治的疏肝理气法,从胃论治的辛开苦降法,从肺论治的益气肃降法,以及从肾论治的温阳散寒法等。这种从整体上把握胸痹心痛病论治的思路,是治本之法,是长效之法。
    国医大师邓铁涛曾提出“中医五脏相关理论”,他认为:中医学在实践中超越了原始五行学说的局限,可以将五脏六腑之间的影响归纳为促进、抑制与协同3种关系,这样就从多角度阐明了中医整体观与联系观的内涵。
    有一种观点认为,整体观是在当时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等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现今已明显不合时宜。这种观点还是片面的。
    当今西医学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美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些都反映了整体观的正确性与生命力。
    中医的基本功不是简单地背诵记方,而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就是要讲究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整体思维方式。
    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边学习、边临床、边总结,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反复。正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这种“仁心仁术”,只有毕其一生之精力或有所得。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