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乡医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同为眩晕辨证不同 治则不同
中医整体观有三论(下)
中医辨治颈椎损伤引起的瘫痪
治思郁过度 伴经前腹痛验案
刘敏芝:很感谢你们的信任,但红包是不会收的
1
11 1 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同为眩晕辨证不同 治则不同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 和瑞欣 李伟明 刘志刚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和贵璋,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病。老师常教导我们要善于识病辨证,遣方施药时应博采众方。今取其临证时所见眩晕验案数则,总结如下。

眩晕失眠案

    病例:张某,男,47岁,2016年12月31日初诊。患者半年前查出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有颈椎病病史。患者经过西医治疗,眩晕、心悸、腿软无力症状不见好转,心中无奈,渐失信心。
    诊见:患者眩晕半年多,入眠后常因胸闷、心悸惊醒,腿软无力,舌质嫩红,苔薄黄,脉沉无力,左沉弦滑。患者血压较高,常服降压药。
    辨证: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脑失所养,神不守舍,又阳气不藏,阴气不守,阴阳失和,致眩晕失眠;脑神不足,心血亏虚,则睡后易惊醒;心悸腿软,四肢无力乃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舌嫩红、苔薄黄、脉无力为气阴两虚,左脉弦滑乃肝气失柔。
    治则:调阴阳补肝肾,起阴升清以解昏眩,舒经降浊定悸安眠。
    方选:柴胡葛根汤合二至丸加味。
    柴胡10克,葛根30克,黄芩10克,天麻15克,钩藤24克,西洋参5克,法半夏10克,虎杖30克,马齿苋30克,水蛭10克,龙眼肉6克,炒枣仁15克,柏子仁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甘草6克,鸡腿菇2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共14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服用200毫升。
    复诊:患者服药后头晕、睡眠质量差的症状明显好转,仍动辄心悸,舌质淡暗、舌苔满布黄白腻,脉沉滞,左脉沉滑。
    效不更方,针对动辄心悸加当归15克,调血养心以定悸。
    按:患者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见眩晕、胸闷、心悸,乃肝肾亏虚,脑神不足,脾气不升,浊阴难降。柴胡葛根汤解肌散邪、清热解毒,可以其起阴升清。方中葛根升清降浊,可治高血压病、颈椎病引发的心绞痛、头晕,其成分可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脑供血状况。二至丸益肝补肾,养血护心,安神增眠。其他药可以降脂化瘀,祛浊生新,协同而功成。

头晕身凉案

    病例:张某,女,55岁,农民。右半身凉,躯干及胯、臀、下肢皆有冷感,头如拔风,有向上抽气样感觉,已历有年,原因不明。患者离婚十余年,情怀不畅,辛苦劳累,积而成疾,又因经济条件不好而未及时就医。后虽时有治疗,稍减即停。
    诊见:头晕,烦躁不安,口舌轻微糜烂,口干渴,半夜尤甚,夜半常起饮水,小便多,喝水就尿,舌红干苔薄,脉左寸沉关弦。
    辨证:患者因身体不济,经脉空虚,寒邪阻痹,右半身经络流通不畅,营养失于布化,阳气失于温煕,故右半身凉,此也似中风先兆。夜晚口干渴喜饮,乃内热津少引水自救;津少毒炽,黏膜易腐,则溃烂成糜;肾虚下元不固,乃小便多。脉左寸沉、关弦,乃血虚肝郁之脉。半身凉乃中风之先兆,
    治则:散寒温阳,通经祛风,佐以清热化腐,生津止渴,
    方选:阳和汤合《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味。
    红参5克,黄芪10克,黄柏10克,姜炭9克,麻黄9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6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熟地10克,鹿角胶烊化9克,石斛30克,玫瑰花10克,硼砂3克,明雄黄分吞1.5克,冰片分吞2克,制香附20克,天麻15克,葛根24克。
    共7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毫升。
    复诊:患者服药后右半身凉改善明显,口腔糜烂消失,夜晚干渴减轻,现腿沉,右胯向股后下至小腿肚经络不通,似挛缩抽搐。舌尖红苔薄,脉沉缓,左关微弦。
    原方再进,加防己30克、伸筋草30克、茯苓30克,健脾祛湿,舒筋散寒,以通下元之阳。共7剂。
    三诊:患者服药后肢冷改善明显,精神愉悦。现咽部稍感有痰,但吐之无物,口微苦,右耳微疼。舌红苔黄,脉缓。
    上焦微热,原方加野菊花10克。共7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毫升。
    半身凉及足冷,临床常见于妇女,但各项化验检查多无阳性发现,西医无从治疗。本乃情志致病,后转似中风先兆,用中医辨证,取阳和汤服之收效甚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