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年轻中医争取患者的信任很重要
中国医师协会河南首家乡医培训中心落户新郑市人民医院
审证求机 知常达变
1
11 1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审证求机 知常达变
 

审证求机 知常达变
□赵润杨 文/图

    医者,博采精勤,不断创新,品术端正,方可成为大医。我认为,学医贵在三勤,即勤学、勤思、勤札记。业精于勤,非勤学而不能钩深致远;学贵于博,非勤学多记不能博学多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理。多临证,才能掌握和深化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尤其是经典深奥的含义,只有勤学深思才能理解书中真谛。我对中医充满信心,但欲成良医谈何容易!50余载的行医生涯,岁岁磨砺,历历艰辛,终于实现了少年夙愿。为此,我感触颇深,并将一生的经历总结为“博采众长勤耕耘,仁心仁术济苍生”,并以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王立忠感言

辨证论治  审证求机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疾病有其规律性,但也有其灵活性,针对同一种疾病的治疗措施,往往可以因时、因地有所差异;在同一患者的治疗措施方面,往往可以因疾病发病过程的证候变化,治疗方法亦不尽相同。临床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在中医理论基础上,正确分析病因、病机。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审证求机的学术观点,王立忠教授对此观点颇为赞同,并将其作为自己的重要学习思想之一。因为审证求机比较切合临床实际,许多疾病,特别疑难疾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难以定性,中医必须认真分析病机以及其相互混合的病理,然后才能进行正确治疗。
    王立忠教授强调,病机是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疾病过程中变化的关键。古贤在实际临证过程中把疾病的某些类似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者某一脏腑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机的依据,并将共归纳为病机十九条,进而灵活掌握、运用这些病机,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证候可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例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床常见之眩晕、中风等疾病多从肝论治:肝风内动,肝火旺盛,而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窍而致眩晕,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颜面潮红、急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等,治疗时应平肝潜阳,清火熄风。病机十九条虽然不能把所有病因、病机包含在内,但是经过熟读和掌握后,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正如原文所说“疏起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平和”“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否则,将会导致治疗上的错误或贻误病情,违背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权衡标本,知常达变
    标本一词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通过辨别病证的主次、本末、轻重、缓急来决定治疗的准则,王立忠教授将其吸纳为自己的学术思想。标本有多种含义: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与旧,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与原发是本,新病与继发是标;从疾病所在来说,在内的为本,在外的为标。临床上,中医可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从标本的关系中找出主要矛盾,予以适当治疗。
    王立忠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急者治标,缓则治本。疾病的过程是复杂的,往往矛盾不止一个,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治疗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方可治其根本。可是,这些矛盾时常有变化,有时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上升为主要矛盾。比如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往往是本虚标实,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当感受新邪的情况下,咳喘加重,当以治标为先,时常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治之。待疾病有所缓解后,再以治本为主,法当益气补肾,纳气、止咳、平喘,方用人参胡桃汤加味(《济生方》),酌加蛤蚧、五味子、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防治“未病”
    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把难治疾病消灭于萌芽阶段,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的观点,这一学术思想一直指导着王立忠教授的临床实践。王立忠教授对临床上的许多疾病,特别是难治之疾病,均采用“治未病”的方法调治。比如对支气管哮喘,采取“冬病夏治”之疗法,即在夏季伏天,使用益气、健脾、温肾之方剂,可增强人体抗病能力,使患者在冬季发病时症状明显减轻,而且容易控制。再如患有脂肪肝的患者,用茶疗药膳(生东山楂500克,生决明子500克,分次泡水代茶饮用)的治疗方法,患者一般连续饮用两三个月,可获得明显疗效。况且,这可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亦能达到预防治疗和治疗的目的。临床上,医术高明的名医也难免有“望病兴叹,无力回春”的时候,生老病死乃是人类无法改变的规律。可是,如果我们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至少可以阻断或延缓某些疾病发展的进程,把“难治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为医者应时刻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准则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探求新的治疗方法。
病证结合  融合中西
    中医与西医虽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也有相通之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医是整体医学,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医,王立忠教授认为应当始终坚持以中医的思维去辨证治疗疾病。西医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治疗措施可以供中医参考,为中医治疗疾病提供传统“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之外更为丰富、详实的诊断资料。对一些无证可辨的疾病,西医的诊断结果有助于中医找到治疗思路。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有助于中医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临床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融合中西,才能更好地造福群众。
重视医案总结
    王立忠教授在临证时注重与患者加强沟通,认为随访、交流、总结是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他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临证经验、现代医学技术,并使之为自己所用。
    王立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中医工作者,只有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提高疗效,才能提高中医的竞争力,才能很好地发展、创新中医。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