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 尧 通讯员 苏桂显
近日,中国第11批援厄立特里亚医疗队神经外科夏熙双副主任医师和毕成红主治医师刚查完房,便接到急诊科电话,要求马上去会诊。两人火速赶到急诊科后发现,一名11岁女孩陷入重度昏迷,头颅及胸部血肉模糊,右耳道不断溢血。他们询问病史得知,女孩因车祸导致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胸部损伤。体检结果显示,患儿双侧瞳孔不对称,光反射消失,左胸部湿啰音,头颅CT显示多处损伤,被诊断为急性重型开放性颅脑损伤。 患儿病情极其危重,命悬一线,家属悲痛欲绝,如果不尽快进行开颅手术,一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可能随时凋零。 在告知病情并经家属同意后,两位医生毅然决定紧急进行手术治疗。在医疗队员、麻醉科主治医师吴树彪的积极配合下,患儿于11时30分被送入手术室。 由于厄立特里亚医疗条件落后,神经外科最基本的手术器械和设备如显微镜、电钻等均不具备,开颅手术只能靠手摇钻和线锯条,止血使用的明胶海绵也靠中国援助。医务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历时2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患儿安全返回重症监护病房。 手术虽然成功,但患儿并没有脱离危险期。队员们每天密切关注患儿恢复状况,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术后第1天,患儿四肢可动;术后第2天,患儿清醒,可简单交流,回答正确。每天都有新惊喜,每天都有新希望。功夫不负有心人,术后第6天,患儿神志清楚,成功转回神经外科病房,并可挥手致意;术后第13天,患儿已可下床活动;术后第24天,患儿恢复良好,顺利出院。 从会诊和术前准备,到手术和整个麻醉过程,医疗队的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争分夺秒,将患儿当成自己的亲人,在简陋的条件下,保证了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和手术的顺利进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非精神。 由于某些原因,厄立特里亚国内没有自己培养的神经外科医师,患者完全由中国医疗队员诊治。目前,在该领域提供援助的医疗队员是来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夏熙双副主任医师和鹤壁市人民医院的毕成红主治医师。平时,两位队员不仅在神经外科成年人和小儿门诊坐诊,还要承担手术和急诊任务,工作开展短短两月,门诊量已达到230人次,多次受到家属的好评,厄立特里亚卫生部及中国驻厄特大使馆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