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从“马兜铃酸”事件谈中药合理使用
落实健康战略 服务父老乡亲
国家鼓励研制中药新药
中草药在民间
1
11 1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草药在民间
 

中草药在民间
□孟长海

 

    现在,中医入门、从业的门槛高了。我想起过去农村中中草药与农民生活关系密切的情景,很想说一说感受。
农村懂中医、用中药的人越来越少了
    随着中医走进了学历教育时代,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层次的拔高让中医开始走向了高学历、高资历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医类比于西医管理的医师制度,建立了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制度,抬高了中医的门槛。笔者认为,在广袤的农村,懂中医、中药的人并不多;而在各级医院中,真正运用纯中医、研究纯中药的人也不多。这样的环境使农村中医或者中医爱好者想学习中医,却找不到良好的发展途径。
中药是农业的产物
    实际上,中药是农业的产物,常用的中药材有动物、植物、矿物质等,这些物质都与农业有着密切相关。过去,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农民是主体,农民与中医、中药关系密切。农民下地干活时,熬一些绿豆水加一些蜂蜜带到农田里,也是运用中医药知识的行为。如果觉得自己上火了,农民还会在田间、地头随手拔一些蒲公英,回家熬水或者做成菜吃,这样,身上的火气也就消除了。一位教师如果咽喉有不适症状,也会喝一些冬凌草水,往往也能减轻疾病症状。有人腰背疼痛了,通过拔火罐治愈了。在笔者的记忆中,村里的老人们都会用草药治疗疾病,这种经验都是口口相传的,比如山上哪里有马兜铃,哪里有山药,哪里有何首乌等,村民们都知道。山上分布着很多柴胡、地丁草、蒲公英、生地黄、益母草等药材,村里的赤脚医生认识并擅长采摘中草药,认得并会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疗疾病。后来,这种现象发生变化。原因是老人们年龄大了,没有精神和体力采药了;懂中医、中医的年轻人也不多;由于人们滥采、滥用,导致一些药材濒临灭绝;再加上发展药材商业化,尤其是大力发展药材种植业,采药的散户也就逐渐消失了。这样,农村采、收药材的人少了,认识中药的人就也少了,于是,中医药与群众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了。
    笔者认为,中医要全面发展,应城市、农村共同发展,富人、穷人一起使用中药。只有群众知道更多的中医药知识,才会选择中医、中药;信赖中医、中药的人多了,受益者也就多了。唯有如此,才能促使中医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