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王晓凡
“大哥,我给您敬个礼啊!”说这话的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食管癌单病种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戎铁华。10月28日上午,71岁的戎铁华在2017年河南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学术年会及高宗人教授从医执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向另一位白发老者行礼致意。两位医者相互致敬的一幕,让在场的人无不感动。 这位老者正是高宗人,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的第一任主任、中原食管癌多项技术及创新的奠基人,一位与食管癌防治事业有着50年不解之缘的医者。 20世纪60年代,高宗人考入河南医学院(现为郑州大学医学院)医疗系。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就与食管癌防治事业紧密相连。一毕业,他就放弃大城市的优厚待遇,奔赴河南省林县(现为林州市)的食管癌高发地区,师从我国著名胸外科专家邵令方。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协助老师邵令方,与多位专家共同创造了早期食管癌5年生存率92%的医学奇迹,远远高于当时的国际数据。 1978年,高宗人跟随邵令方回到郑州,受命创建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并担任第一任科主任。从那时起,“矢志创新”就成了高宗人所奉行的医者准则。他在河南率先开展了颈部吻合为主的手术治疗方法,让食管癌切除率提高到95%以上,并大大降低了癌残留率,令世人瞩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和邵令方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食管癌治疗学习班,积极普及食管癌早诊早治、外科手术技术改进、食管癌综合治疗等理念和技术,为全国食管癌防治事业培训人才。 在临床上,高宗人积极扶持后人、培养新人,为科室建设、大发展积蓄力量;在科研上,他面对全国同行的奋力赶超,不断探寻食管癌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上的国内领先,直到1998年光荣退休。 退休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外科杂志、中华肿瘤临床等杂志发表有关食管癌外科治疗方面的文章20余篇,著有《食管癌》一书的高宗人,依然心系临床、心系食管癌防治事业。 于是,他继续坚守在临床一线,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动力。每天,高宗人仍在翻阅文献,关注学科最新进展;坐门诊、查病房,接待患者、指导后辈……为人谦虚低调,潜心学术,不讲条件,埋头苦干,是这位80多岁的老专家留给后辈的最深印象。 “全世界的食管癌发病一半都在中国,中国的食管癌发病一半在河南。河南为中国食管癌临床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以邵令方、高宗人为代表河南医者为食管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戎铁华说,这是因为有像高宗人一样的医学大家的不吝分享与付出,中国食管癌临床研究才有了世界话语权。 “回顾高教授50年的从医执教生涯,治病救人、学术研究、教学育人交相辉映,人品风貌、思想道德、理论学术令人景仰,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表示,高宗人对事业精益求精、对患者无私奉献、对后人甘为人梯的精神,正在成为该院胸外科乃至整个医院代代相传的一种宝贵财富。 如今,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已经取得了多个“中原第一”,正在朝着国际一流胸外科的建设目标前进;科室新一代“掌舵人”李印及其团队,正在将改变食管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加速食管癌康复的“免管免禁”疗法等先进理念向国际上推广。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食管癌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和人民群众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宗人说,目前食管癌的治疗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治疗后的康复工程尚未受到广泛重视。 作为医者,高宗人继续勉励自己:“凡大医治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