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郑大一附院发现肿瘤免疫治疗靶点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召开党组中心组(扩大)会议 集中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新闻图片
河南食管外科学为何取得多项“第一”?——写在高宗人教授从医执教五十周年之际
河南成立胸部疾病联盟 将发挥专业优势 促胸部疾病防治能力提升
屈光手术是安全的
1
11 1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郑大一附院发现肿瘤免疫治疗靶点
      本报讯 (记者刘 旸  通讯员李洁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及肿瘤科,日前与美国西北大学张斌教授团队合作,在免疫治疗靶点研究中给出了新答案——非小细胞肺癌肿瘤微环境中存在髓源抑制细胞(MDSCs)。此类细胞可在胞外表达高水平三磷酸二磷酸水解酶(ENTPD1/CD39)和5'-核苷酸酶(NT5E/CD73)。这意味着相关肿瘤治疗多了一个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全球恶性肿瘤之首,大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局部扩散及远处转移,仅20%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免疫治疗为肿瘤治疗开拓了新途径。目前,世界范围内已发现多个靶向免疫检查点的免疫治疗药物,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霍奇金淋巴瘤、肝癌等肿瘤的治疗。
    肿瘤免疫治疗本身并不直接针对肿瘤,而是动员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此次郑大一附院团队新发现的两种酶,可以水解三磷酸腺苷(ATP)为二磷酸腺苷(ADP)和单磷酸腺苷(AMP),进一步将AMP水解生成免疫抑制分子腺苷(ADO)。ADO与效应细胞表面的腺苷受体A2A结合,可抑制肿瘤特异性T细胞及杀伤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诱导肿瘤细胞耐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人员通过抑制CD39/CD73的表达后发现,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下降。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Oncoimmunology》(《自然》杂志免疫学下二级学科主期刊)上。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研发靶向MDSCs表达的CD39/CD73蛋白,开发新的临床治疗药物,通过调节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逆转患者自身肿瘤微环境的免疫耐受,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