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治疗痤疮也须分型辨证施治
治病之道 气内为宝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头晕
助扶贫之力,创慈善之城 ——中原华信慈善基金2017年慈善募捐活动圆满落幕
1
11 1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治病之道 气内为宝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

    《素问》里有一篇论文,名为“疏五过论”。医学的道理是很深远的,“若视深渊,若迎浮云”,如果医者对患者的病情不了解,怎能谈得上良好的治疗效果呢?
    医者在诊治中常常有5种疏忽,这些疏忽至今仍不时出现。笔者深有感触,述之于下,与同道共讨。
一之过
    医者对所诊治的患者体质不了解,如“尝贵后贱”者,病多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者,气血渐衰,名曰“失精”。
    这些患者的形体如初,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时时恶寒而惊悸,卫外之气不足,营内之血失荣。
    医者若不问其体质前后的变化,终不知晓患者的病情,也就谈不上正确的治疗方法。
二之过
    医者欲诊清患者的病情,必问其饮食起居,还要知道是否有极喜极悲、极怒极苦的心理因素。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两者截然不同。若不知病情之端倪,就不会正确使用补泻之法,这种不知补泻的医者,反而会损不足而益有余,导致“精华日脱,邪气乃并”的危局。人的精气日脱,邪气自然积聚而发,怎能有正确的治疗?
三之过
    医者应当明了脉象的精微,从脉象中分辨疾病的性质,掌握疾病变化的规律。
    至今有的医者不懂脉道,如张仲景所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更有甚者,只看心电图,否认脉象,这样的医生“诊之不足贵”,治疗的方药就谈不上中医之道了。
四之过
    医者应重视心理因素的治疗。
    如前文所说,诊病时,不了解患者生命经历中的贵贱、贫富、苦乐,不能去打开患者心灵的结节,敷衍诊治,治疗失去法度,其结果是“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精神内伤,身必败亡。这在治疗上是舍其本而求其末,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之过
    医者不明发病的根源。
    医者在诊病时,应知晓患者病情的全过程,包括其性别、喜恶、家庭状况等。“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在治疗时,不明阴证阳证,随意针刺经脉,患者日渐消瘦,医者不查其因,患者到了危重期,还不明白是什么病。这样的医生是“粗工”,谈不上为人治病。
    医者的5种疏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受术不通”,就是医术不高明。高明的医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
    再者是“人事不明”,就是不懂得患者的心理。高明的医生,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长少,勇怯之理。医者的医术不精,又对患者的病情、心理不了解,那自然得不出正确的诊断。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张景岳说:“气内,气之在内者,即元气也。”人的元气是生命之根,失去元气,就失去了生命。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可见,元气贯穿于人的一生。
    俗话说:“治病不治气,用药白费力。”这里所说的“气”,既包括七情之气,更多的是指药物所蕴含的“气”,即“四气五味”。医者正是运用药物气味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元气之偏。
    元气的周流在五脏六腑是不一样的。五脏之精气表现于气色,取决于精明,能从望诊上了解疾病的终始,就可以“按循医事,为万民福”。
    《素问》之所以重视保护元气,是因为只有元气充足,元气周流通畅,五脏六腑才能及时得到营养。这种元气就是人身之宝。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