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石秀娟 文/图
刘玉玲为患者诊治疾病 石秀娟/摄
20世纪80年代,她考取了新乡医学院,迈出了人生目标第一步,从此与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她1992年毕业后,到栾川县人民医院工作至今。她就是栾川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刘玉玲。 她的座右铭是“视病人为亲人” “能与医生这份职业结缘,来源于我儿时的记忆!”刘玉玲说。她家住在深山沟里,父亲早年患病留下残疾,缺医少药是她记忆里抹不去的伤痛。当时的她就暗下决心:要当个好医生,让亲人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 刘玉玲说,接到栾川县人民医院通知上班的那天,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报答这个让她实现人生目标的地方。随后,她成为一名儿科医生,“视病人为亲人”成了她的座右铭。为此,她不分昼夜地钻研医术,向医学前辈学习、读医学书籍、勤临床实践。她多次到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学习。学习归来后,她组建新生儿病房,成立了儿童康复病区。栾川县人民医院被洛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定为“七岁以下儿童脑瘫康复定点医院”,被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评为“河南省县级重点专科建设”科室。 患者的需要就是命令 2009年大年初一的夜里,劳累了一天的刘玉玲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家时,已是23时许。这时,她的电话铃声响了,是医院值班医生打来的,说科室刚入住一个重症患儿,病情非常危重。 刘玉玲赶到科室后,看到患儿是出生一个多月的男宝宝,面色苍灰、全身发绀、呈抽泣样呼吸,血压为40/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生命危在旦夕。随后,一场生死“争夺战”开始了。气囊加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开放双静脉通道、液体复苏、生命体征监测、抽血化验、机械通气等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7个多小时过去了,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了,脱离了危险。这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6时许,她才躺在值班室的床上休息一会儿……值班室的门被人敲响了,有人说:“刘主任,人到齐了,该交班了。” 那是一个既寒冷又温馨的早晨,想着那么多患者还在焦急地等着她,用冷水洗了脸,她又投入忙碌的工作中。 其实,从当医生的那天起,刘玉玲就习惯了“连轴转”的节奏。医生的上下班时间是由患者决定的。她觉得:选择了,热爱了,选对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