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辨证论治外感暑热证
川芎茶调散治疗鼻渊一例
“三减三健”核心信息之四:“减油” 防治高脂血症,从控油做起
重视中医套针的应用与推广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 第二届国际中医多功能套针发展论坛
1
11 1 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辨证论治外感暑热证
 

西华县人民医院 郭俊田

    暑热证,轻者为伤暑(暑热感冒),重者为中暑。暑热侵袭,初感暑邪伤于卫分,或直中卫气,是夏季一种急性热性病,此病自夏至日以后、处暑以前较为多见。
    《内经热论篇》曰:“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笔者临床所见,夏至日以前病暑者也不少,处暑以后也有病暑的存在。中暑有阳暑、阴暑之分。

阳暑

外感暑热(伤于卫阳,气阴戳伤)证验案    病例:王某,女,19岁,西华人。患者在田间劳动后,夜间露宿,第二天头疼、头晕,乏力,肢困,不能进食,症状逐渐加重,发热两天不退,在卫生院就诊。她当时体温39.5摄氏度,注射氨基比林等,体温持续在39.5摄氏度不降,口干欲饮,有时恶心。医生给予补液加抗生素等治疗,症状不减,她遂来求中医诊治。
    诊断:脉浮而数,舌质红,苔白薄,咽峡微潮红,扁桃体不肿大,神志清楚,但有头疼、头晕症状,恶心不能食。体温38.5摄氏度。
    辨证:脉证相参,此乃暑热之邪伤及卫阳,气阴戳伤,虽汗出邪不随汗解。治疗时应用自拟石膏清暑饮。
    处方:生石膏60克,菊花12克,连翘20克,细辛6克,薄荷12克,鲜荷叶50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滑石15克。一剂,水煎频饮。
    二诊:服药后诸症渐减。体温降至37.5摄氏度,发热汗出,头疼、头晕基本控制。效不更方,再进一剂。
    三诊:诸症皆除,精神振奋,食欲增加,体温降至36.5摄氏度,同原方再服一剂以巩固疗效。数日后随访,一切良好。
    按:患者盛夏在田间劳动,暴感暑热之邪,伤于卫阳,气阴戳伤。生石膏性辛味甘寒,能解肌达热透表,寒能胜热,即解表邪,又清气分之热邪;石膏清气解表,热退汗止,符合在卫宜汗,在气宜清之理论。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石膏能抑制体温中枢的亢进,而产生强有力的解热作用,并有抑制发汗中枢的作用,用之无不奏效。菊花、连翘、细辛属辛凉重剂,佐石膏辛寒以清热邪而止痛。麦冬、生地益阴保津,使暑热伤耗之气阴得以补充,而心烦自除。薄荷、荷叶祛暑而升发清阳,滑石清热解暑利湿,使暑湿之邪下行。
暑热侵袭,化燥伤津大便秘结验案    病例:张某,男,20岁,曾在田间烦劳数日,烈日当空,汗出淋漓,此后即感头晕、头疼,肢困乏力,发热,体温39.8摄氏度。曾肌肉注射氨基比林发汗不验,又给补液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体温降至37.5摄氏度,停药后体温又复升至40摄氏度;又注射柴胡针、用其他退热药,不验,转而来求中医诊治。
    诊断:舌质红、苔薄腻微黄,脉数有力,皮肤灼热,头疼、心烦、欲呕,腹微胀,无压疼,大便秘结3天未解,体温40摄氏度。
    辨证:暑邪侵袭,化燥伤津,肠内糟粕与热邪搏结而致大便秘结。
    治则:宜清暑通腑泻热,佐以芳香化浊。石膏清暑饮合大柴胡汤加减。
    处方:生石膏60克,连翘20克,细辛6克,麦冬15克,生地30克,荷叶50克,草果12克,大白12克,藿香15克,柴胡15克,枳实12克,川厚朴12克,大黄30克(后下),芒硝(冲服)12克。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自述,上药服第一煎泻下两次,初次硬便、二次稀便,立即煎服第二煎,服后又泻下一次,泻后腹部舒畅,呕止,烦消,脉静身凉,舌苔退,体温为36.5摄氏度。又以原方去大黄、芒硝,加知母12克,一剂,水煎服,以清热养阴善后。10日后随访未见复发,一切良好。
    按:暑热之邪宜清不宜强行发汗。用氨基比林强行发汗退热,不但病邪不随汗解,反而伤津耗液更甚。肠道糟粕与热邪搏结而致大便秘结,故而心烦欲呕,汗出更甚等。用石膏清暑饮合大柴胡汤加减,加藿香、草果芳香化浊;加柴胡、连翘、细辛和解表邪;加枳壳、厚朴、大黄、芒硝通里泻热;加麦冬、生地、知母滋阴清热,则热祛、呕止、烦消。

暑热侵袭,伤于气阴证验案

    病例:高某,男,38岁,20天前曾发高热。乡村医生给予补液和退热药。热退后,遗有头晕、头胀而微疼、心烦热、肢困乏力等症状,继服西药效果不佳,体温在37.5摄氏度左右而不退,而来求中医诊治。
    诊断:精神尚可,食欲一般,体温37.5摄氏度。检查心肺、血常规均正常,胸膜及两肺无异常变化。脉细数有力,舌质红,苔白薄。
    辨证:此乃暑热伤于气阴,余热不尽阴伤而生内热。
    治则:宜清气养阴保津,自拟石膏清暑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20克,菊花10克,连翘15克,细辛6克,生地30克,麦冬20克,薄荷10克,荷叶60克,滑石10克。3剂,水煎服,每剂3煎3服,早、中、晚各服一次。3剂药服完,诸症皆除,测体温36.4摄氏度。10天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此患者受暑热侵袭,高热伤阴,用西药治疗,高热已退,但遗留低热不清,是余热不尽。高热伤阴而又生虚热,故而低热虚烦,用石膏清气分之余热,用连翘、菊花、细辛、荷叶、薄荷升清以祛暑清热而止痛,用滑石使暑湿之邪以下行,重用麦冬、生地益阴保津,使伤耗之气阴得以补充,则低热、虚烦自除。

阴暑

暑热伤及元气
寒湿之邪郁遏卫阳验案

    病例:马某,男,47岁。3天前因天气过热而用冷水洗澡,夜间天气突变寒凉而感身冷,相继发热,关节疼和头疼,项强不舒,头晕、头胀,出汗微恶寒,出汗后头晕、头疼、关节疼,发热仍不减,微咳嗽而无痰,曾服安乃近等不验,而来求中医治疗。

 

 

 

 

 

 

    诊断:脉濡数,舌质红,苔薄白。
    检查:心肺、血常规无异常变化,血压120/8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体温38摄氏度。
    辨证:脉证相参,此乃暑热侵袭伤于肺系,寒湿之邪郁遏卫阳。
    治则:清气解表兼祛暑湿,石膏清暑饮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菊花12克,甘葛30克,细辛6克,斗苓30克,桔梗12克,麦冬15克,川羌10克,鲜荷叶2个,香薷15克。两剂,水煎服,一日3次,早、中、晚各服一次。
    二诊:症状大减,咳嗽、头疼、项背强而不舒、关节疼、发热等症状消失。测体温36.8摄氏度。同原方再进一剂以巩固疗效。
    按:此例患者因热伤元气,复又冷水浴,又遇天气突变寒凉,而挟有寒湿,故出现项背强而不舒,微恶寒和四肢关节疼痛,所以用生石膏以清气解表止汗;用荷叶、香薷升清阳而祛暑湿;用川羌以散湿邪;用金银花、连翘、斗苓、麦冬、桔梗清咽而止咳;用石膏、葛根清热解肌,止汗生津以除烦热。

    (作者为西华县老中医,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工作60多年,擅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著有《杂病论治》《越千玉壶金方》《郭俊田医案》等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