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摇摇欲坠的生活低头 ——读《当呼吸化为空气》有感 □胡晓军
他早就觉得自己得了癌症,他的爱人也早就对失控的生活疑虑重重,人生充满不确定感,甚至给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但是当他真正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的时刻,两个感情和生活摇摇欲坠的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在窄窄的病床上,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在同等样式的病床上,此前,为了送别亲人,热恋的他们抱在了一起;之后,为了迎接新生命的诞生,他们又抱在了一起;最后,她抱着他,送别最后的一程人生。因此,即使他一度万念俱灰,也一心觉得,能让一场大病挽救岌岌可危的感情,人生活得也够了! 他们是医生,堪称杰出的神经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不过,他们尽管早就见惯了生离死别,可照样也难以抵御自己身患癌症且发展到癌症晚期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这是美国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卡拉尼什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写完的《当呼吸化为空气》中的镜头。这是一本在死亡来临时永不低头、反思生命的强度和广度的书。 保罗说,通常人们听说自己身患绝症,会走过4个阶段的心理过程:不相信、崩溃、谈判和接受。可作为一名医生,保罗的心理接受过程却是反过来的。首先貌似是坦然地接受,却还没有真正地深入骨髓;接着想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找回来一点点希望,然而却慢慢地陷入了彻底的绝望;最后,奇怪的是,不相信这种悲惨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正是因为不相信了,才敢于对貌似悲惨的人生亮剑,活出自己的精彩。 书中其实一直有一两个关键人物,也就是保罗的肺癌主治医生和神经外科手术的好搭档。在得知保罗的病情后,这两位医生不约而同地提醒保罗:准备什么时候重新回到手术台?刚开始,保罗认为这种建议是不可思议的。他像所有面临绝境的患者一样,对自己能活多少天、能怎样活着完全没有把握,怎么敢希冀重新回到高难度的手术台上呢?!可当他真正放弃了习以为常的生活,貌似要用剩下的人生去弥补过去没做过的事情时,那种压抑和无所事事,那种将自己当作患者的虚弱,不仅迅速将自己拖垮,也快要拖垮了爱人和其他亲人。 这好像是临终教育的一个误区。貌似聪明的一种说法是,我们要在关键的时刻,以各种方式告知患者还剩下多少时间,或者说离生命结束还有多少时间。冷冰冰的说法是,医生们直接给你判了死刑,说你只能活几个月或半年了。既然人生的归宿都定了下来,你还要折腾什么呢?正常人的生活反正与你无缘了,你自然可以消磨人生,想怎样过就怎样过吧! 这样将刀悬在自己头上,过所谓退缩、消极的、脱离大众的人生,实在是生不如死。最直接的是身体机能消退,然后是活力丧失,以及陷入情感的荒漠地带。保罗就差点儿这样消磨人生。可肺癌主治医生坚决不告诉保罗对于生命的预期,只是提醒保罗要保住自己的手,要做自己最愿意做的事、最开心的事。而对于保罗来说,什么样的事最开心?当然是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而且,有了这番对于生与死的切身体会,他更能够得心应手地做手术。 他终于悟到了这一点。为了重新回到手术台上,他积蓄力量,逐渐恢复锻炼,让自己的身体能够胜任高强度的手术,慢慢地进入状态,让自己能够完整地掌控患者……渐渐地,他回来了!他还重新认识了以往鄙视过的宗教思想,能够在科学与信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前半部,写的是保罗强劲时的人生。那时,他不知病痛为何物,心中充满着将文学与医学的视野融合、发掘和增进人性的强烈渴望。他在医学的道路上不断磨炼,逐渐拥有了更为灿烂的未来。可是命运的转折突如其来,他先是遭受严重打击,放弃一切;接着重新燃烧生命,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过得璀璨夺目。 虽然,他的癌症再次扩散了,并且一去不回头,逐渐走向人生的终点。可朋友、爱人和亲人再次面临这样的告别时,面对的不再是人生苦涩和失败,而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灵魂。他们虽然不得不与这样一个亲爱的人告别,却从中汲取了认真活下去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在身体强劲时积极作为,更是让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奏出强劲的音符。 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都要为了自己的爱人和亲人,活出十二分的精彩来!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