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医学博士做出的选择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路书斋
每天上班都有一项“规定动作” “小王,你刚才讲的康复患者步态训练五要素,方法明了,操作性强,但没有突出医患之间的心理沟通。康复是从心开始的,无精神,不康复……”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晨会上,郑锐锋点评起来直言不讳。 郑锐锋是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这位医学博士,每天上班都有一项“规定动作”——7时50分准时开始科室的晨会。晨会主题只有一个:医生根据自己所负责的患者,讲授治疗的方法与心得。每天一个人,科室所有大夫轮番“上阵”。 “每一个病例都是一本活教材,从入院到出院,从术前到术后,我们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身病’,更要治疗患者的‘心病’。我们不仅要看到患者逐步康复,还要看到患者脸上的笑容。”点评结束,郑锐锋对晨会进行总结。 康复科护士长尚晓霞说:“这些年,科室所有医务人员都知道郑主任的为人。他整天练的就是‘一门经’,努力让科室康复患者一步步好起来。‘努力让躺的能站起来,让站的能走起来,让走的能跑起来。’这不是口号,是郑主任对康复科每一位医务人员的要求。” “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 今年44岁的郑锐锋,2000年从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在工作中,他遇到不少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些患者的生命虽然挽回了,却留下了全瘫、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 一次,郑锐锋去看望在北京一家医院上班的大学同学。在那家医院里,不少全瘫、偏瘫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正常工作、生活。同学向郑锐锋介绍:“这是康复医学。它能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学的话像一剂清醒剂,让郑锐锋茅塞顿开。 2002年,郑锐锋考上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并选择了康复专业;2005年,郑锐锋博士毕业。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负责人专程到北京,真诚地希望他毕业后“回娘家”。郑锐锋谢绝了北京一些大医院向他伸出的“橄榄枝”,做出了人生第二次大的选择,回到了洛阳。 梦想如同落地的种子,一发芽,就顽强地生长。2006年,郑锐锋担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他开始“小试牛刀”。当时,康复医学在洛阳是新领域,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他负责招聘了3个康复治疗师,设置7张床位。如今,该科医务人员发展到70多人,床位发展到135张,成为目前豫西地区乃至全省知名的专业康复训练机构之一。 “人生就是一道道选择题。我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郑锐锋说着,脸上露出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