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辨证治疗月经后期 |
|
【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三五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异常。 2.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实验室检查:卵巢功能测定有助于诊断。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先天不足者多有发育不良的体征。 【中医证候】 1.肾虚 经行后,经血量少,色淡暗,质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血寒 经量少,经色暗红有块,经行腰腹冷痛,膝痛肢冷,喜热畏寒,面色苍白,小便清长,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3.气滞 经行延后,血行不畅,量少,色暗红有块,小腹胀满,或胸胁、乳房胀痛不适,精神抑郁,时欲太息,舌暗红,苔白,脉弦。 【治疗方法】 1.汤药 (1)肾虚: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30克,山药30克,山茱萸15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白芍药12克,当归10克,杜仲10克,砂仁8克。 (2)血寒:温经汤加减。党参12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药6克,肉桂5克,莪术5克,丹皮9克,甘草6克,牛膝9克,陈皮12克。 (3)气滞:逍遥散加减。柴胡10克,白芍药12克,当归10克,茯苓12克,炒白术15克,益母草18克,香附10克,川芎6克,甘草6克。 2.中成药 肾虚型用六味地黄丸,血寒型用艾附暖宫丸,气滞型用逍遥丸。 3.针灸疗法 (1)体针:虚证取脾俞穴、肾俞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用补法;实证取中极穴、合谷穴、血海穴、三阴交穴,用泻法。 (2)耳针:内分泌、卵巢、肝、肾、脾、神门、皮质下、子宫,每日选三四个穴位,中等刺激。 【注意事项】 避风寒,避免受寒、冒雨、涉水等,以防血为寒湿所凝,导致月经病的发生;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调节,避免节食;避免劳倦。 (据《乡村中医适宜技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