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医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牢记“356”
辨证治疗月经后期
抗过敏药也会导致过敏
针刺治疗痔疮
共产党员幸福歌 ——为建党96周年而作
1
11 1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牢记“356”
 

   新闻热点   登封市大冶镇的李女士前几天在搬重物的时候突发腰痛,以为是闪着腰了,就自己在家热敷、拔罐,可是几天过去了,症状一点儿也不见好转。于是,她去村卫生室找乡村医生。经过询问和诊察,乡村医生确诊她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建议她到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李女士去医院做了CT检查,结果证实了乡村医生的诊断。为李女士接诊的乡村医生表示,农村群众由于常年干体力活,加上用力姿势不正确,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不在少数,乡村医生在诊断时应该多留意。

专家讲解  本期专家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李文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也是骨伤科常见病。该病多见于20~50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率腰椎最高,胸椎最少。
    在全面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础上,牢记导致该病的三大病因、五大诱因和六大临床表现,对于该病的诊疗十分有帮助。
    首先,要了解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大病因,包括:一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包括髓核的退变和纤维环的退变,其中,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椎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二为外力的作用,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地作用于腰椎间盘,加重了其退变的程度。三为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就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其次,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五大诱因主要有:突然负重或闪腰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姿势不当诱发髓核突出;腹压增高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造成退变的椎间盘断裂。
    最后,要精准识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六大临床表现。第一个临床表现为腰痛和一侧下肢放射痛,这是该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发生于腿痛之前,也可二者同时发生;大多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诱因。需要注意的是,放射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直达小腿外侧、足背或足趾;而且一切使脑脊液压力增高的动作,如咳嗽、打喷嚏和排便等,都可加重腰痛和放射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减轻。
    第二个临床表现为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腰四、五椎突出者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弯,脊椎侧弯可以向患侧,也可向健侧。前屈明显受限,后伸受限较少。
    第三个临床表现为脊柱活动受限,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使腰肌呈保护性紧张,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由于腰肌紧张,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脊柱前屈后伸活动受到限制,前屈或后伸时可出现向一侧下肢的放射痛。侧弯受限往往只有一侧,据此可以与腰椎结核或肿瘤鉴别。
    第四个临床表现为腰部压痛伴放射痛,椎间盘突出部位的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这一点对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五个临床表现是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由于个人体质的差异,该试验阳性无统一的度数标准,应注意两侧对比。患侧抬腿受限,并感到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即为阳性。有时抬高健肢而患侧腿发生麻痛,系因患侧神经受牵拉引起。
    第六个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检查,腰三、四椎突出时,可有膝反射减退或消失,小腿内侧感觉减退。腰四、五椎突出时,小腿前外侧足背感觉减退。腰五椎骶1间突出时,小腿外后及足外侧感觉减退,第三、四、五趾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神经压迫症状严重者患肢可有肌肉萎缩。
    此外,临床上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仅有影像学而没有临床症状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可以预防的,注意站姿、坐姿、劳动姿势以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并在寒冷潮湿的季节注意保暖,预防本病的复发。
 (本报记者文晓欢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