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他用指尖与患者“交流” |
|
乡村医生时常运用“望、闻、问、切”等为村民诊断疾病。其中,“切”是摸脉象,也就是用手按患者的脉搏,以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贾喜来就常用这种方法为村民治病。 为了能从患者的脉象中获取准确信息,一方面他虚心向父亲请教,记录各种疾病的脉象;另一方面,他和哥哥互相号脉,练习手法,甚至主动找候诊的患者号脉。同时,他在为患者诊治疾病时,先初步确定疾病的诊断结果,随后再听父亲为患者讲述疾病的症状、诊断结果等内容,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诊断是否准确。 现在的贾喜来指尖上的功夫已经非常“高”了,他以治疗痔疮和小儿积食闻名,所以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的不少患者也慕名而来。因此,久病痊愈的患者都称他为“好中医”。 当初,为了练习针灸技术,他开始在茄子上练习扎针方法。后来,他和哥哥互相在对方腿上进行扎针,以此来练习针法。再后来,哥哥去卫生院上班了,贾喜来就在自己的身上练习扎针技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练就了精湛的技术,对针灸穴位,可以说是针针到位,疗效确切,并得到了众多患者的好评。 据了解,在贾家村一带,贾喜来有一个绰号为“一抓准”,他抓中草药的重量基本上在用药的正常范围。有一次,诊所里患者不太多,他开始整理一些中药,便突发奇想,何不估摸一下不同中药的重量。他便拿着一些中药在手里掂量后,然后再用秤称一下重量。经过长时间练习,他就对各种中药的重量有了大概印象。每次抓中药,他都是先用手抓,随后再用秤验证一下中药重量,药量总是在正常范围之内。 从厚厚的一摞处方里,就知道贾喜来每天要为100~200位患者号脉、诊断、抓药等。他用多年积累下来的诊断经验,感知着指尖下跳动的脉搏,那强强弱弱的节奏,成了患者与他交流的“语言”。 (安阳市 贾海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