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版:杏 林
 上一版  
耄耋兄弟“回春手”
熄风止痉说全蝎
徐长卿
苏东坡与庞安常的传世友情
艾灸、泡手足,治疗手脚冰凉
1
11 1 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苏东坡与庞安常的传世友情
 

□张宏乾

    苏东坡与庞安常,一位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另一位是医术高超、妙手回春的杏林高手,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在近20年的交往中成为知己,演绎了一段传奇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中医药经验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穿越时空,回溯千年,追寻他们的足迹,便会由衷地感叹他们的真情厚谊。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苏东坡,已经做好在黄州长期居住的思想准备。随后,他和几位好友来到黄州东南处的沙湖,打算买一些田地,作为自己的终老之所。走到半路,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他们被淋成了“落汤鸡”,都想暂时返回,改天再去。可是,乐观、好强的苏东坡却把狂风、暴雨作为对意志和毅力的一种考验,决定继续前行。果然,他们还未走到沙湖,天已放晴。苏东坡庆幸自己正确的选择,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恶劣的天气,取得一个小胜利。在返回途中,苏东坡通过撰写《定风波》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是,毕竟是春寒料峭时,苏东坡这次顶风冒雨,感受风寒,导致左手肿痛,不可屈伸。有人建议他去黄州附近的名医庞安常那里治疗疾病。这位名医的医术高超,可治愈该病。于是,苏东坡前往求治,庞安常果然不负众望,不开方药,只用一根银针,就治好了苏东坡的病。更让人称奇的是,由于庞安常有听力障碍,苏东坡在介绍病情时必须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流,而庞安常“颖悟绝人”,苏东坡写几个字,庞安常就能了解病因、病情,随证施针,且针到病除。病愈后,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苏东坡邀请庞安常一同游览了附近的清泉寺。清泉寺旁边有洗笔泉,传说是王羲之洗笔之处,泉水甘洌,下临兰溪,溪水西流。在游览过程中,庞安常感叹人生易老,自己已过中年,却无所建树,为此颇为苦闷。苏东坡即景而作:“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出自《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对庞安常进行劝慰,并鼓励他继续“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立志成为当世名医。当天,他们痛饮而归,并从此结为知交。
    恰好在这一年,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巢谷千里迢迢从老家来黄州看望苏东坡,便将一个治疗伤寒的良方“圣散子”传给苏东坡。该方可治疗伤寒和瘟疫,病情严重者,连服数剂,即汗出气通,身体逐渐康复;病情较轻者,服用一剂药,额头便微微出汗,即可痊愈。更奇妙的是,虽然“圣散子”的药性偏热,当瘟疫流行时,用大锅熬药,让众人服用,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的效果。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当地连年流行瘟疫,苏东坡按照此方配药,治好了许多病人。当苏东坡通过实践体会到这是一个好方时,便将此方传给了庞安常,让庞安常在医疗实践中继续验证“圣散子”的疗效,为病人解除病痛,并通过庞安常著书立说,传之后世。庞安常通过验证,确认“圣散子”疗效可靠,并将其收录在自己的医学专著《伤寒总病论》中。
    自从结识庞安常以后,苏东坡家中有人生病,就请庞安常诊治疾病。经过长期交往,苏东坡深切地体会到庞安常医术之高超,因而向苏颂等人推荐庞安常,并称庞安常“术学造妙而有贤行”“善疗奇疾”“脉药皆精,博学多识”,对庞安常的医德、医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庞安常酷爱书画,为人治病,不收诊金,但是患者若赠以古墨、书画,则会欣然笑纳。一天,一个患者家里藏有上好的李廷圭(珪)墨,当患者的重病被庞安常治愈后,便以此墨相赠;庞安常又将此墨转送给苏东坡,求苏东坡给他写几幅书法,苏东坡也慷慨地满足了他的愿望。这样,患者重病得愈,苏东坡求得佳墨,而庞安常得到自己钟爱的苏轼翰墨的三赢局面。
    庞安常还通过苏东坡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凝结他毕生心血的《伤寒总病论》一书中,就收录了“圣散子”方。苏东坡、黄庭坚都为《伤寒总病论》作了序,而苏东坡和医药名家庞安常的交往也成了传世佳话。
    (作者供职于三门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