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识别真假茯苓 |
|
□周学良 许振涛 茯苓别名茯灵,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茯苓为中药八珍之一,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等功效。近代医学研究发现,茯苓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保肝等作用。 茯苓有野生和人工栽培之分。市场上的茯苓,大都为人工栽培。云南野生茯苓(又名云苓)的品质最好。 正品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及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为棕褐色或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有颗粒性,有的具有裂纹,外层为淡棕色,内部为白色,少数为淡红色,有的中间有松根;气微,味淡。茯苓块为去皮干燥后切制的成品,呈小方块状,大小不一,多为白色,少数为淡红色或淡棕色;粉末为灰白色,呈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无色;菌丝为无色或淡棕色,细长,稍弯曲,直径为3~8微米,少数直径为15微米。用水浸泡后,取出按压不易碎裂。 伪品分为以下几种。 伪品一: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种子经过粉碎加工切制而成;长3.5~4.5厘米,厚0.3~0.5厘米,外表为白色或淡黄色,不太光滑,有的可见裂痕;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为粉性,有的可见少许没有清除干净的淡黄色种皮;味甘。粉末加碘-碘化钾试液1滴,显蓝紫色。 伪品二:由面粉、淀粉制成,外观似茯苓,呈片状,大小不一,表面粗糙,显粉性;可见棕色的小斑点,质轻,易碎。在冷水中手搓溶解。粉末加稀碘液变蓝黑色。显微镜下可见众多淀粉粒。 伪品三:为木薯伪制品,为扁平方块,长约4.7厘米,宽约4.2厘米,厚0.7~0.9厘米;表面为白色,有许多细小的沟纹,沟纹上有棕褐色或淡黄色的麻点;质地坚实,较致密,不易折断,断面平坦,不显颗粒性;有淡黄棕色细小的夹杂物;味微酸、微甘。 伪品四:为甘薯伪制品,为块状,色白体轻;断面粗糙,为微白色。味甜。入凉水后成糊状,手搓易成粗面。 茯苓可用于水肿尿少、痰饮心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宁、惊悸失眠等疾病。伪品与真品的功效有所差别,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