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时段的血压异常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把清晨血压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对于提升高血压病的整体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控制好清晨的血压,也就意味着控制好24小时的血压了;通过监测清晨服药前的血压,可以很好地判断患者的降压治疗方案是否能够真正控制24小时的血压。 何谓血压的“晨峰现象”? 人体血压一天的波动虽然不大,但是有着“两峰一谷”现象: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6~10时和16~18时,而且前者高于后者;而“山谷”则在2~4时出现。总体来说,人体血压呈白昼升高、夜间降低的趋势。我们称此变化趋势形成的曲线为勺形曲线。夜间熟睡过程中血压较低,而在清晨的几小时内血压明显升高的现象,也被称为“晨峰现象”。 心脑血管事件的“清晨风险”与“血压晨峰”不谋而合 多项分析数据显示,无论心肌梗死事件还是卒中事件,在清晨时段都有一个明显的升高趋势,约40%的心肌梗死和29%的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清晨。此时段,卒中的发生率是其他时段的三四倍;心血管死亡风险在7~9时比其他时段增加70%。我们称之为心脑血管事件的“清晨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清晨时段高血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高血压病类型,往往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都会表现为清晨时段血压升高。笔者提出清晨时段高血压,是为了让医师和患者除了关注诊室血压以外,也关注清晨时段血压,减少清晨时段高血压带来的心脑血管风险。 表面看来血压控制良好,实则“暗藏杀机” 目前,在我国,约60%诊室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清晨血压并未得到控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门诊登记了2187例高血压病患者,7~10时测量血压时,发现清晨血压不达标率为54.6%。国外研究结果显示,清晨血压和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达标率不到50%。由此看来,从表面上看血压“风平浪静”,实际上“暗藏杀机”,并随时为心脑血管事件悄然助力。 科学测量清晨血压 控制清晨血压是有效进行血压管理,进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重点。控制清晨高血压的前提是发现清晨高血压,这就需要人们具有测量清晨血压的意识,也要有科学的测量方法。 科学测量清晨血压,需要把握3个方面:要在清晨服药之前测量;要在起床后1小时内,排空膀胱后测量;要在早餐前取坐姿测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为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除了监测坐姿清晨血压外,还要注意测量站立时的血压。 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 综上所述,清晨是高血压病患者的“魔鬼”时间,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卒中等都于清晨高发,而晨峰血压与清晨心脑血管事件有着密切关联。那么,如何才能减少晨峰时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将死神阻挡在门外呢?加强控制晨峰血压是一项具有治本意义的预防措施。 患者要注意生活细节。患者起床后,要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再下床活动;起床5分钟内就吃药,空腹吃药不会影响疗效或者对胃造成伤害;定时测量血压(在早上起床后5分钟内,服药前测量),如果发现任何危险状况,应及时找医生就诊,及时调整药物。 合适的药物选择及给药方法。控制晨峰血压是有效减少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遗憾的是,这个时段是药物效果最薄弱的阶段,很多药物在这个关键时间段反而不能提供有效的血压控制。 目前,控制晨峰血压的治疗措施总体上分为非特异性治疗和特异性治疗两种。 非特异性治疗:应用长效降压药物。降压药的药效越长,控制晨峰血压的效果越好。这些药物通常于每天清晨服用1次,降压作用可持续24小时,有效控制清晨血压及血压晨峰。 特异性治疗:采用按时间给药的治疗方法。选择的降压药物应主要作用于清晨,并可减弱清晨神经体液因素的升压作用,如特殊剂型药物、交感神经抑制剂或RAAS(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具体如下:选择长效、作用强且降压平稳的药物,如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等,每天清晨起床后给药1次,不仅能控制24小时血压的平均水平,而且能有效阻止服药后18~24小时(最后6小时)血压上升的幅度,这是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分次给药:对于夜间与清晨血压难以控制者,可在午后或晚上睡觉前再服药1次(即起床后服药1次,18时左右再服药1次);而联合用药者,可分2次服用,使药物对血压的时间控制范围更广。(刘金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