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华
12月5日,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等6个部门转发国家卫生计生委等6个部门《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10条意见。其中,积极支持建设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是其中一条。新建的省级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将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基础上建设。 此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不但是该院的拳头科室,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界也堪称翘楚。开放350张床位、40万人次的年门诊量,使这个科室在业务量上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中遥遥领先。 而在20年前,它还是一个发展举步维艰、人员流失严重的“弱势科室”。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历程,让它有了今天的地位? 认准潜力专科,全力扶持发展 20世纪90年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面临着高体力付出、高执业风险、高成本支出、低收入回报的“三高一低”现象,发展举步维艰,留不住人才。然而,该院儿科底子并不差。自创建以来,科室历经几代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传承,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1999年,该院儿科主任丁樱经过调研分析后,推行了专业方向分化。之后,儿科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这种情况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合资源,全力扶持儿科发展。2004年,该院成立了儿科医学部,在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的情况下,持续扩大儿科规模和诊疗配置,并在绩效考核方面给予倾斜,始终保障儿科急诊、新生儿病房、传染病筛查等方面的工作,对儿科急危重症等高风险岗位的医务人员给予经济补贴。 儿科在全院率先推行了三级学科分化,凝练学科方向,确定以肾脏疾病、脑病、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和重症医学为发展方向,并逐步进行内分泌、消化、遗传代谢等专业的培育,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 研制中药散剂,发展优势病种 中医药特色,是中医医院科室发展的命脉。要实现长远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中医药疗法不能丢。 带着孩子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就诊过的患儿家长,很多人都对该科“简、便、验、廉”的中药散剂印象深刻。那是科室在总结四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古方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共有48种之多。通过剂型改革,科室将煮散优化为冲剂,有的剂型已在临床应用50余年,深受患儿家长好评。 这里的非药物疗法同样口碑良好。儿科外治室在咳喘、腹泻等儿科常见病方面,都有针对性很强的外治贴敷和推拿方案。围绕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肾病综合征、脑病、哮喘等优势病种,科室进行了系统疗效评价研究,形成了在全国推广应用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针对上述优势病种加上咳嗽、食积、腹泻等,科室开展了12种中医特色疗法和15个特色诊疗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竞争力。 重金培育人才,加强梯队建设 儿科人才紧缺的情况在全国是普遍现象,尤其是中医医院儿科,更是面临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难题。 为了保证重点科室的长远发展,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确保儿科有三五名新进医生,并有计划地安排儿科医师外出进修、参加专项培训,在待遇方面给予补贴,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近两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了专业技术型人才和传承型人才培养计划,其中,儿科占比为1/4。由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教学医院,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在遴选研究生时,儿科专业也成为优先考虑的对象,每年的儿科硕士研究生都达到20名以上,儿科医师在职称晋升方面享有政策倾斜。 在一系列举措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步入有序发展的快车道,如今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设置有肾病、消化呼吸等5个病区,还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实验室。 “下一步,河南中医药大学计划开展儿科专业招生活动,并开展‘5+3’一体化中医儿科医师培养。我院儿科现有业务人员193名,形成了学科专业全面、年龄结构合理、业务技术精湛的专业人才队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朱明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