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 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 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 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 林
 
第七版:临 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应用对药治疗眩晕
识别真假柴胡
痔消汤治疗痔疮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智齿冠周炎
如何区分体质与病情的寒热
益气汤加减治疗经期延长
玉泉汤治疗糖尿病并发全身瘙痒
1
11 1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应用对药治疗眩晕
 

□刘洪峰

    李燕梅教授是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主任,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头痛分会主任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头痛研究所所长,从事脑病临床科研工作40余载。李老师理论功底扎实、治病经验丰富,尤其在治疗眩晕方面匠心独运,疗效显著。对药是临证上按患者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性质特点,有选择地将配伍精妙且疗效显著的两味中药固定使用,组成常用的中药配伍组合。常见对药并非两味药简单、随意地相加,而是在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升降浮沉的基础上把两味药相配,通过药物的相互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笔者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期间,目睹李老师灵活应用对药化裁处方,现将其应用对药治疗眩晕的经验做个总结,以飨读者。
    天麻—钩藤 天麻味甘气微辛,主肝经,既熄风又平肝;钩藤味甘、微苦,能制约天麻之辛温,亦入肝经。二者配伍,相得益彰,以增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之功效。常用此对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在临证上应把握好二者的药量。
    半夏—茯苓 半夏辛温性燥,善于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可“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渗湿、利水安神的功效,为“除湿之圣药也”。二药配伍,一偏燥湿,一偏利湿,使湿邪自除,既可加强祛痰之力,又兼可健脾扶正,常用此对药治疗痰湿脾虚之眩晕。
    旋覆花—代赭石 旋覆花辛苦性温,可消痰下气平喘、降气止呕;代赭石甘寒质重,平肝泻热。二药相合共奏化痰消痞之功效。常用此对药治疗痰浊中阻之眩晕。
    女贞子—旱莲草 女贞子甘苦性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强健筋骨;旱莲草味甘酸、性凉,养肝益肾。二药配伍,有交通季节、顺应阴阳之妙用。二药均可入肝、肾两经,相须为用,补肝肾、强筋骨之力增强。常用此对药治疗肝肾亏虚之眩晕。
    黄芪—白术 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为升阳补气之要药,可补中益气、升举清阳;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可补气健脾。二药配伍,可加强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功效。常用此对药治疗气血亏虚之眩晕。
    茯苓—白术 茯苓甘淡,以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为要;白术甘温,可补中固表、补脾燥湿。二药配伍,一健一渗,脾可健,湿可除,饮可化,可用于脾虚不运痰饮内停之眩晕。
    天麻—茯苓 天麻归肝经,可熄肝风、平肝阳,为治眩晕之要药;茯苓甘则能补,淡则能渗,既能扶正又能祛邪,益心脾,利水湿,且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健脾渗湿之要药。二药配伍可用来治疗风痰之眩晕。
    当归—地龙 当归辛甘温润,可养血补血、散瘀行滞;地龙味咸、性寒,具有清热熄风、通络平喘的功效。虫类药能行能窜,直达病所,具有开窍通经达络、剔透病邪的独特性能。二药配伍具有益气活络熄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之眩晕。
    山茱萸—熟地黄 山茱萸味酸微温,可收敛元气、固涩滑脱,其性温而不燥,补而不峻;熟地黄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滋阴养血,生精填髓,大补肾中元气。二药配伍,一补一敛,大补元气,强阴益精,可用于久病虚弱之眩晕。
    龙骨—牡蛎 龙骨味甘涩,可平肝潜阳、镇静安神;牡蛎味咸涩,性微寒,善于敛阴潜阳。二者皆可入肝经,质重沉降,可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常用此对药治疗阴虚阳亢之眩晕。
    以上对药是李燕梅教授在多年治疗眩晕的临证实践中选出的精当组合,临证时灵活辨证,能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之功效,值得大家借鉴。
    (作者为中国卒中学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头痛分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分会委员,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要从事中医专业及神经内科专业临证研究)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