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 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 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 林
 
第八版:杏 林
 上一版  
宋代中医 泽被后世
时 间
清热生津说芦苇
皂角
评说《神农本草经疏》
预防中暑选药粥
荆芥
1
11 1 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宋代中医 泽被后世
 

□李 季  张彩凤

    “宋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促进了中医药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医学的发展集中在北宋时期,并以首都汴梁(今开封市)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为主。”全国首批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院长庞国明说。
    北宋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国家重视收集、整理医学知识,组织编撰了多部大型的医学书籍,并成立专门的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校正医书局完成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的校勘、整理工作,并将这些医书印刷、出版,扩大了医学知识流传的范围,也为学校提供了教学课本。“宋室南迁之后,在中国的南北两方,医学发展形成了两种风格。”庞国明告诉记者,宋代的自然科学技术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当时的诸多发明在世界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且创造了中国医学史上诸多第一。譬如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医药管理机构,编纂了世界上第一部官修针经——《太平针经》,铸造了历史上第一尊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始用时间为北宋天圣年间),产生了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编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药处方和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宋代在研究本草方面的主要成就体现在编纂医学著作方面。宋代不仅有政府组织人力、物力编纂医学书籍,还有民间从医者编写成册的医书。政府主持编纂的书籍由国家颁布,具有类似于药典的性质;而个人编写的书籍是对药典的补充,甚至成为再修药典的蓝本。在宋代,由国家颁布的本草著作就有5种之多,这是任何朝代不能与之相比的。比如《开宝本草》,全书共21卷,收载药物有984种,其中新增134种;编纂《图经本草》等是校正医书局成立后的第一项工程等。
    在方剂研究方面,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转折点,促使方剂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宋代政府非常重视医学方剂专著的出版和印刷,由政府组织编纂的著作包括《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其中,《太平圣惠方》既继承了前代的医学成果,又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经验,对研究宋初及以前的医学成就具有参考价值;《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记载的名方甚多,在流传过程中,既起到配方手册的作用,又为普及、推广中药知识做出了贡献。该书所收集的医方多采用丸、散等剂型,便于病人服用和保存,其中一些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除此之外,受政府重视医学的影响,宋代文人编撰方书风气盛行,比如苏轼的《圣散子方》和沈括的《良方》(后人合称之为《苏沈良方》),影响很大,呈现出方剂学蒸蒸日上的景象。
    宋代在解剖学和法医检验方面均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就。《洗冤集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表明宋代在法医学研究领域处于世界最高水平。《欧希范五脏图》和《存真图》的出现,说明了我国人体解剖学的水平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希范五脏图》在病理解剖方面也有创新。《存真图》较《欧希范五脏图》有更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绘制得十分简洁、具体,不仅有人体胸腹内脏的正面、背面和侧面全图,还有分系统、分部位的分图。《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成为后世各种法医著作的主要参考书,并被译成荷兰文、法文、德文以及英文、俄文等。
    北宋是宋代医学的辉煌时期,而北宋的主要医学业绩体现在医书的整理和校勘方面。在临床方面的成就是在分科上有重要进展,比如当时流行研究伤寒病,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儿科、妇科以及外科等均有诸多进展。
    针灸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是我国针灸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该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出现诸多针灸学家。比如王惟一、许叔微等为经穴理论的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在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记者看到了按照针灸铜人原型复制的针灸铜人以及利用针灸铜人教学的蜡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共记载腧穴657个。这种腧穴排列方法,既能使人理解经络学说,又能适应临床按部位取穴之需要。本书作为与针灸铜人相辅相成的官修针灸著作,改变了之前经络、腧穴部位的混乱情况,既利于教学,又规范、统一了临床应用,对宋代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秉承厚重的大宋中医药文化和牢固的群众基础,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中医药养生、防病知识,大力实施‘治未病’工程,中医药特色诊疗得到了创新、发展。同时,国家加大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力度,海外来国内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促使中医药走向世界,进而泽被世人。”庞国明说。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