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朱晓娟 通讯员穆倩倩)近日,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六病区医生对80岁的李先生实施了自体血支气管封堵术,解决了他的难治性气胸问题。这是一项新技术,为众多因肺功能差、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气胸患者带来了希望。 李先生有长期吸烟史,肺功能较差,曾发生过气胸。这次气胸复发后,他到当地医院就诊,因肺功能无法承受外科手术,当地医院只能对他进行传统的胸腔闭式引流。然而,他的肺漏气症状一直得不到改善,这让他痛苦不已。 李先生来到河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六病区副主任韩俊垒确诊李先生患的是难治性气胸。 在病例讨论中,韩俊垒说,针对此类无法手术的难治性气胸,传统的内科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在支气管内植入单向活瓣,但费用相对较高,且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多个活瓣,才能保证效果;使用硅胶塞封堵,但存在移位风险;放置支架,但这属于异物植入。 在全面评估李先生的病情后,韩俊垒及其团队最终选择了创伤更小且经济实惠的新疗法——自体血支气管封堵术。这项技术对操作医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具备娴熟的气管镜技术和精准的球囊封堵定位能力。最重要的是,整个手术过程不植入任何外来异物,避免因异物存在可能带来的长期不适或并发症风险,即使最终封堵效果不理想,注入的血液也能被人体自行吸收,不留后患。 “这项技术的原理是术前找到漏气的引流支气管,将患者的少量血液抽出来,经封堵球囊注射到引流的支气管,且在注射自体血的前后注射凝血药物。”韩俊垒解释说,“血液在目标位置会迅速形成短暂稳固的血栓,像‘水泥’一样牢牢地堵住破口,阻止空气继续漏入胸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