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瑾
当体检报告上出现“甲状腺结节”的字样,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这是不是癌症?”事实上,甲状腺结节与癌症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其实,90%以上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仅5%~10%可能为恶性。发现结节后,患者不用过度焦虑,通过科学评估明确性质。 甲状腺结节不一定是癌症:良性是主流,恶性有特征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组织内异常增生的肿块,其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碘摄入异常(长期缺碘或过量)、甲状腺炎症(如桥本甲状腺炎)、遗传倾向、放射线暴露史等。根据病理性质,甲状腺结节可分为以下两类。 良性结节 占大多数,包括甲状腺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等。这类结节通常生长缓慢,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内部回声均匀,无微钙化或异常血流信号。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恶性结节 即甲状腺癌,常见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其中,乳头状癌占比最高。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恶性结节的超声特征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存在微钙化(针尖样强回声点)、纵横比>1(结节高度>宽度)、周围淋巴结肿大等。 超声报告中的描述是判断结节性质的重要线索。若报告显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等,良性结节的可能性较大;若出现“微钙化”“边缘模糊”“纵横比>1”等,需要警惕恶性结节的可能。患者最终确诊,需要依赖细针穿刺活检或病理检查。 发现结节:科学评估很重要 面对甲状腺结节,正确处理步骤是“评估-随访-干预”,而非盲目恐慌或过度治疗。 完善检查,明确性质 超声检查是首选的筛查工具,可以评估结节大小、形态等特征。甲状腺功能检测通过抽血查TSH(促甲状腺激素)等,判断结节是否影响激素分泌。超声检查结果提示高度可疑时,细针穿刺活检(FNAB)是区分良性结节及恶性结节的“金标准”,确诊率超90%。 制定个性化方案 良性结节无恶性特征、体积小且无症状的,患者可以每6个月~12个月复查超声检查;结节较大或出现不适,患者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术或手术治疗。恶性结节,需要据病理类型和分期治疗。乳头状癌,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可能需要进行激素抑制治疗;髓样癌和未分化癌,需要进行综合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降低风险 根据地区碘营养状况,调整生活方式。缺碘地区,适量吃加碘盐、海带;碘充足地区,避免过量摄入海产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避免摄入高碘食物。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应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量。患者应避免颈部放射线暴露,戒烟,保持情绪稳定。即使是良性结节,患者也需要坚持定期复查;若结节短期内增大或出现新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甲状腺结节是体检中常见的问题。患者应科学评估,明确结节的性质,避免过度恐慌。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恶性甲状腺结节若早期发现、规范治疗,预后通常良好。发现甲状腺结节后,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宁海县第一医院超声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