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玉
患者,女性,30岁,因顽固性失眠1年多、加重15天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因与同事争吵,生气过度导致失眠,曾到当地某医院进行检查,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并接受脑灵素片、健脑补肾丸、谷维素片等药物治疗,但是疗效欠佳。随后,患者找某中医治疗,服中药数十剂,收效甚微。因此,患者找笔者寻求中医治疗。 辨证: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面色无华,双目布满血丝;时而喃喃自语,时而狂躁怒骂,时而声泪俱下;食少纳呆,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 诊断:失眠症。 证属:肝郁化热,痰热蒙蔽心窍。 治则:化痰清热、解郁安神。 方药:防己10克,生地20克,黄芩12克,栀子10克,半夏10克,竹茹10克,柴胡12克,香附12克,郁金10克,合欢皮10克,夜交藤10克,大黄10克(后下),甘草10克。每天1剂,用水煎,早、晚服药。 患者服上方6剂后,夜间睡眠时间达到4小时,其他症状明显减轻,饮食尚可,大便正常。笔者在上方中去掉大黄,让患者坚持服药7剂,诸症消失,嘱咐其再服6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患者因恼怒伤肝,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肝病及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蒙蔽清窍,故出现失眠及其他一系列伴随症状。治疗以化痰清热、解郁安神为主。方中柴胡、香附、郁金、黄芩、栀子、生地、防己、半夏、竹茹,可解郁、化痰、清热;大黄,泻热通便;合欢皮、夜交藤,宁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患者肝郁得解、痰热得清、心神得宁,效果良好。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