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一场与命运对峙的生命独白 |
|
□王莹辉 合上蔡磊的《相信》一书,我的眼眶湿润了。那些关于肌肉逐渐僵硬的描述、吞咽时的艰难、深夜里对呼吸的恐惧,都与我在临床中见过的无数瞬间重叠。更加触动我的是,蔡磊字里行间涌动的“相信”——不是对治愈的盲目期待,而是明知前路艰难,依然选择向前的勇气,为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性而全力以赴。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见过很多疾病带来的绝望,而蔡磊的故事,让我读懂了“相信”二字在生命困境中的重量。 渐冻症非常残酷,让人亲眼看着自己的生命一点点消逝。面对渐冻症,蔡磊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奋斗。蔡磊与时间赛跑,发起慈善信托,推动“渐冻人云端脑库”计划,甚至将科研成果资源共享。 蔡磊立志要为渐冻症研究“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当渐冻症逐渐躯体化,行动日益受限,蔡磊强大的精神世界却如岩浆喷涌般愈发炽烈。正如书中那句掷地有声的宣言:“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蔡磊将苦难淬炼成勇气,让每位读者都触摸到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蔡磊在《相信》中细致地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刚被确诊渐冻症时,他的手指已开始不受控制地发僵、变形;但是,当第一份科研基金协议摆在面前,他还是执拗地伸出双手;笔在掌心不断打滑,他就用整个手掌压住笔杆,一笔一画都像在与命运对抗。那些落在纸上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如风中残烛,但是每一笔都饱含着生命的重量。这哪里是简单的签名?分明是一个生命在绝境中对行动的庄严起誓。 蔡磊知道,身体失灵是不可逆转的过程,今天或许还能抬臂,明天可能就握不住笔;此刻能发出清晰的声音,下一刻也许就只能靠眼神与人交流。然而,蔡磊偏要在这个困局里,为生命撕开一道裂缝。正如蔡磊在书中写的:“哪怕只能动一根手指,我也要用它敲出点儿声音。”这声音,不是向命运求饶的哀鸣,而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当疾病试图将人困在沉默的躯壳里,蔡磊用行动证明,人的灵魂永远自由。这种“行动”本身,就是“相信”的具象化。 蔡磊笔下的“相信”,不是对治愈疾病的盲目执念。蔡磊清楚目前渐冻症治疗的困境。这种“相信”,是蔡磊对生命的敬畏:敬畏它在绝境中迸发的韧性。蔡磊在书中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亮度。”蔡磊用行动点燃的这束光,早已超越了个人的命运。这束光照亮了科研探索中那些看似无望的角落,温暖了无数在病痛中挣扎的心灵,更向世界证明——即便身处黑暗,只要愿意迈步,就能点燃属于自己的光。 在医学的道路上,我们不仅探索着生命的奥秘,还在不断汲取生命的力量。蔡磊在与渐冻症对抗的日子里,用日渐失灵的身体,写下了动人的生命宣言——行动或许无法逆转命运,但每一次行动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每一点儿坚持,都在为生命的亮度添砖加瓦。这让我想起,在探索医学的漫漫长路上,从来不缺这样的身影:他们或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却用不屈的行动,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路。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总有些人以非凡的勇气和坚韧,书写着与死神抗争的壮丽篇章。 这部关于生命的作品告诉我们: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相信”的力量,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相信”才能看见。“相信”的力量,帮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顿时汲取力量,并在平凡中创造出非凡。蔡磊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为我们照亮了一条穿越黑暗的精神之路。这条道路通向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永不熄灭的光明。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你的相信,开始相信了自己;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作者供职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