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下一版  
心灵的“尺子”
ECMO辅助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多角度筑就患者信赖的医护防线
一种新型血管钳
1
11 1 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心灵的“尺子”
 


□闫升林

最近在门诊中,笔者遇到这样一位情绪低落的来访者,他说:“医生,我觉得我抑郁了,在网上做的测试说我是重度抑郁,这是真的吗?”
作为精神科医生,笔者非常理解大家希望借助客观工具了解自身心理状况的迫切心情。身体生病时,我们可以通过测体温、量血压、验血等检查得到精确结果;但是,心理状态看不见、摸不着,该如何衡量呢?这就需要心理测量工具,它就像一把能测量心灵的“尺子”。
心理测量到底是什么
心理测量,是指用客观、标准化的方法,对情绪、智力、人格、注意力等抽象心理特质进行量化评估的工具。这把“尺子”的制作过程极为严谨,绝非随意编写几个问题就能完成——它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编制与检验。当被测量者填写一份专业心理量表时,实际上是在使用一把“千锤百炼的科学尺子”:被测量者的回答会被转化为数据,再与常模对比,最终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估结果。
心理测量常用量表
心理测量工具的“家族”十分庞大,医生会根据不同需求“按须取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精神症状评定量表 临床常用的类型,兼具“症状筛查”与“病情监测”作用。
自评量表 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由受试者自行填写,能快速反映主观感受,适用于初步筛查与疗效追踪。
他评量表 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通过面对面访谈评估打分,能全面判断症状的严重程度,是科研与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
智力测验 如韦氏智力测验(含成年人版本、儿童版本、幼儿版本)、瑞文标准智力测验等,对识别智力发育障碍、学习困难、认知功能损害等问题十分重要。
人格测验 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旨在描绘个体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与行为模式。
神经心理测验 针对大脑认知功能的“精密检查”。例如,用于评估注意力的“视听觉持续性操作测验”、评估记忆力的“临床记忆量表”、评估执行功能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等,对诊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后遗症等疾病有重要帮助。
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心理测量
警惕网络“娱乐性”心理测试 网络上常见的“测测你的真实人格”“一道题看透你”等测试,或许有趣,但绝大多数缺乏科学的信效度与常模,结果仅可作为娱乐,切勿当真,更不要因此给自己“贴标签”、徒增焦虑。
拒绝自我诊断 即便被测量者完成了抑郁自评量表等专业量表,且得分较高,也绝不等于“患了抑郁症”。这只是一个“高风险信号”,提示患者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就像自己测体温发现发热,不能直接判断是感冒还是肺炎,必须就医确诊。
诚实作答是关键 进行专业测试时,最大的误区是“揣测正确答案”。心理测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刻意选择“理想答案”只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最终耽误自身诊疗。只有真实面对自己,才能让“尺子”量得精准。
理解结果的局限性 心理测量会受文化背景、教育程度、测试者当时身心状态(如是否疲惫、饥饿)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理性看待结果,将其视为“当前心理状态的参考报告”,而非“终极命运判决书”。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