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王 倩 张 凯

医务人员正在为住院病人把脉问诊
近日,记者在鲁山县人民医院采访时,该院党委书记马帅庭直言:“近年来,我们医院重视中医药工作,相继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通过人才引进、专业技术培训、设立仲景国医堂,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无论是手术患者还是慢性病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都受益匪浅。” 鲁山县是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大部分乡镇居民都生活在山区。多年来,鲁山县人民医院发挥了县域医疗服务的龙头作用,承担着保障全县人民健康的重任。然而,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加,颈肩腰腿痛及慢性病诊疗成为人们关注的“健康焦点”。 “我们实施中西医结合,设立仲景国医堂,其目的就是为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让患者早日康复。”鲁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田水说。患者梁女士因腿部剧烈疼痛、活动严重受限,无法下地行走,经过多方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无奈之下,梁女士坐着轮椅被家属送到鲁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就诊。田水和医生李栋、雷钧淘为患者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首先明确病因及诊断,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他们运用传统的针灸技法、中药封包疗法、红外线治疗、艾灸疗法、穴位注射等,为梁女士进行系统治疗。梁女士的腿部疼痛在首次治疗后就明显减轻,当场就在不借助任何辅助器具的情况下,自行下床走路。梁女士及其家属无不惊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显著效果。“从最初无法下地到逐渐恢复行走能力,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这一成功案例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骨关节疾病领域的独特优势,打破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界限,实现了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效融合。”田水说。 “我有很多基础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胃病等都是我多年的老毛病了。这次我来到医院就诊,是因为我胃胀、恶心、吃不下东西十多天了;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在,我气顺了,能吃能喝了,感觉很舒服。”记者在鲁山县人民医院中医科病房采访时,79岁的住院患者拜女士开心地说。几天前,她因慢性胃炎难受得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浑身无力,被女儿用轮椅推着送到了鲁山县人民医院就诊。门诊医生通过西医治疗缓解拜女士症状后,鉴于拜女士的病情,考虑到其年龄大、基础病多,适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患者协商后,便转到中医科住院治疗。中医科主治医师杨帅坤利用口服中药配合针灸等治疗方法,一周后,拜女士的病情逐渐好转。杨帅坤说,中西医结合,实现整体与局部结合,标本兼治,症状快速缓解。多元化的治疗途径,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患者耐受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鲁山县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工作,持续改善中医药服务。该院将中医药工作纳入五年发展规划,并设立专项资金,其中2021年度设立专项资金70万元,2022年设立专项资金20万元,用于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工作。 马帅庭说,近年来,鲁山县人民医院大力加强中医馆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规范科室设置,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将仲景国医堂着力打造为具备传统中医药特色的综合服务区。该院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药并用”的原则,完善中医科室与其他科室业务合作的协调机制,设立中医专家参与的多学科专家团队及会诊制度,不断提高中医会诊参与率,目前中医参与会诊的比例达到35.7%,重大疾病中医药救治率达到57.3%。 同时,鲁山县人民医院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研创新及传承发展能力,让中医临床科室不断创新发展,优化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整理工作,系统总结并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打造中医药传承团队;积极组织“西学中”培训工作,对非中医类医师开展中医培训,促进中西医融合与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该院中西医结合特色优势,全力以赴为全县人民提供健康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