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强基层 固基础 保基本 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以患者为中心 构建整合式康复医学模式
搭建医学交流平台 筑牢人才发展根基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否发病 取决于“免疫平衡”
1
11 1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是否发病 取决于“免疫平衡”
 

□郭朝阳

当得知身边有人得了肺结核时,你是否曾感到恐慌,担心自己也可能“中招”?其实,一个常被忽视的医学事实是:全球约四分之一的人体内“住着”结核分枝杆菌,但绝大多数人终生不会发病。感染与发病之间,隔着一道名为“免疫平衡”的鸿沟。
免疫系统的无声围城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传播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会被呼吸道黏膜阻挡或清除。少数“漏网之鱼”侵入肺部深处,免疫大军(巨噬细胞、T细胞等)会迅速集结将其包围,形成特殊的“堡垒”——肉芽肿。结核分枝杆菌在其中进入休眠状态,停止复制,这种状态称为——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LTBI)。
此时无任何症状,如咳嗽、发热等;无传染性,不会传播给他人。
检测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例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结果呈阳性。
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潜伏期的结核分枝杆菌如同被关入“免疫监狱”,在肉芽肿中处于代谢极低的休眠状态,与人体免疫形成微妙的共存。
打破平衡的“导火索”
潜伏期不等于安全。一旦免疫监控松懈,“休眠”的结核分枝杆菌便可能苏醒、繁殖、扩散,导致活动性结核病。打破平衡的“导火索”主要有:
免疫系统的“崩溃”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风险增加15倍~22倍。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风湿免疫病治疗。
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倍。
硅肺、慢性肾衰竭等基础病。
生命阶段的“脆弱期”。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
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
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长期营养不良(尤其蛋白质缺乏)。
重度吸烟(损伤呼吸道防御)。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与过度疲劳(削弱免疫功能)。
一旦发病,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咳嗽(≥2周)、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疲乏消瘦、痰中带血等典型症状,并具有传染性。
掌控健康主动权的关键
面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我们并非束手无策:
高危人群早筛查: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来自高负担地区的移民等,应主动进行LTBI检测。
潜伏感染需要干预:若确诊LTBI且评估为高风险人群,医生可能建议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服用异烟肼或利福平数月),大幅降低未来发病风险。
筑牢“防火墙”:营养均衡(保证优质蛋白与维生素的摄入量),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积极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病。
发病后规范治疗: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通常6个月~9个月)、足量的联合药物治疗,避免耐药菌产生。
结核病的阴影从未远离人类生活,但是现代医学已为我们规划了清晰的防控路径。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不等于被判“健康死刑”,绝大多数人的免疫系统足以构筑坚固的生命防线。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可能削弱这道防线的风险因子。身体的“免疫平衡”是抵御疾病的无形长城,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正是维护这座长城最坚韧的基石。了解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真相,就是握住了主动守护健康的密码——在无声处警惕,于暴发前设防!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