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军
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决策部署,紧扣“强基层、固基础、保基本”工作主线,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财政保障、提升服务质效、深化改革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群众健康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强化政府主导 构建多元化保障体系 高位统筹强保障,狠抓落实提质效。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纳入全区民生重点工程,成立民生改善指挥部,建立“党委统揽全局,专班聚力攻坚,清单精准管理”的高效工作机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出台“卫生健康工作三年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定任务、定时限、定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闭环。 精准投入强硬件,筑牢网底稳队伍。区党工委、管委会设立基层卫生专项建设资金,持续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资源向基层倾斜;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环境优化,投入3800万元配备64层螺旋CT(计算机层析成像)、四维彩超等先进设备,实现基层硬件设施“质的飞跃”。目前,全区75%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社区集体卫生室100%达到基本标准(其中85%达到推荐标准)。同时,严格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保障政策,每年安排1200万元用于保障基层在编医务人员基本工资和“五险一金”,并建立乡村医生岗位补助动态增长机制,有效稳定了基层人才队伍。 创新机制优结构,精准育才提能力。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将人才作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多措并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区编镇用”编制池制度,单列基层高级职称指标,高级职称医师占比提升至26.7%,优化队伍结构;针对全科、中医、儿科等紧缺人才加大公开招聘力度,精准引才;系统化开展人才培育,采用“月度专项培训+季度技能比武”模式,线上线下培训全覆盖,基层医务人员培训覆盖率达95%。同时,择优选派业务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培养中坚力量;积极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和远程会诊机制,如协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与庞村镇卫生院共建中医特色专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合作提升李村镇卫生院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截至目前,专家下沉坐诊200余人次、远程会诊150余例,带动基层诊疗能力显著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 力推服务提质升级 薪酬改革添动力,绩效优化激活力。区党工委、管委会建立“岗位+工作质量+工作绩效+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考评机制,合理调配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杜绝单纯经济指标考核;全区基层医务人员人均绩效薪酬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2%,增幅最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均增加56%,队伍焕发新活力,服务意识显著增强。 转变理念促发展,顺应需求优服务。区党工委、管委会积极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入开展争做新时代“赤脚医生”活动,组建137支“全科+专科+公卫+乡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机制,实现“一次入户、多项服务”。立足群众需求,主动提供“敲门问需”“清理药箱”“夜间义诊”等特色健康服务,将关爱送到家。2025年,累计“敲门问需”1.2万余人次,入户随访4万余人次,清理药箱1600余个,为慢性病患者调整用药方案1800余例,提供药事服务超5000人次,开展夜间义诊101场,服务群众2.2万余人次,群众满意度不断攀升。 科技赋能提效率,数据联通促精准。区党工委、管委会投入200万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备智能体检工具箱,该工具箱以身份识别、数据采集、结果上传“一站式”集成为特点,与公卫系统深度融合,实现数据实时同步、报告自动生成并精准推送至居民和家庭医生端,大幅提升服务效率、数据准确性和健康管理及时性。 强基成效显著,绘就健康惠民新图景。区党工委、管委会通过“补短板、打基础、抓提升”,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从“基础薄弱”到“提质增效”的跨越式发展。今年上半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1.86%和53.21%,区内就诊率达95%,基本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群众就医满意度从72%提升至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各项交流学习活动十余次,基层卫生服务品牌日益叫响。 下一步,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伊滨区)党工委、管委会将锚定基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向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基层卫生服务示范标杆看齐,为健康洛阳建设贡献伊滨力量。 (作者系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政协工委主任;文字整理刘永胜、王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