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解开骨肉瘤患者的心结 |
|
□刘新
不久前,笔者为因骨肉瘤复发而截肢的20岁患者小军(化名)提供了个性化心理疏导服务,帮助他逐步走出心理阴霾、重燃生活希望。该案例体现了在肿瘤治疗中人文关怀与医学救治并重的重要性。 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恶性肿瘤,好发于10岁~20岁处于生长高峰期的青少年。其常见发生部位为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胫骨和肱骨。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局部肿块、疼痛、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由于骨肉瘤进展迅速,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早期识别尤为关键。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和化学疗法,而截肢作为晚期骨肉瘤的常用治疗方法,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 2024年,小军在确诊骨肉瘤后接受了关节置换术。2025年,小军因病情复发不得不进行左大腿高位截肢。原本性格开朗的小军在得知这一结果后,出现了自我封闭、拒绝交流等应激心理反应,甚至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在笔者看来,截肢不仅造成身体残缺,更是对患者自我认同的巨大冲击。为此,科室专门成立多学科心理干预小组,为小军量身定制个性化心理疏导方案:通过正念疗法,引导小军有意识、不加评判地觉察当下,以专注和开放的态度关注自身的身体感觉、情绪变化、思维活动及周围环境,从而提升自我认知。同时,联合康复师设计渐进式适应性训练计划,帮助小军在轮椅操控、假肢使用等实践中,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 经过4次系统性干预,小军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其困扰量表评分从8分降至4分。小军说:“护士长教我改用‘失去左腿’而不是‘截肢’这样的说法,让我意识到生命中依然存在很多可能性。” 河南省肿瘤医院骨科主任姚伟涛认为,小军的案例为肿瘤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科室计划将“生理-心理-社会”三维支持模式纳入标准化护理流程。统计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了25%。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不仅要提高生存率,更要守护患者的生活尊严。”目前,科室心理疏导团队已扩充至4人,医院还开展了“关爱护士”专题培训,以提高更多护理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骨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