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苹
李先生(化名)在完成10公里骑行准备休息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心脏剧烈跳动,胸口仿佛被巨石压迫,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双腿发软难以站立。强烈的濒死感让他感到死神降临,不禁大口喘气并呼救:“我要死了!救救我!”十几分钟后,李先生的这些症状竟奇迹般逐渐消退。然而,几天后,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这种恐怖的感觉再次袭来。李先生进行多次急诊检查,包括心电图、抽血和CT等,检查结果均正常。最终在医生建议下,李先生前往精神科就诊,谜底才得以揭开。原来,李先生所患的并非心脏病,而是惊恐障碍。 疾病特点 惊恐障碍是一种急性焦虑障碍,以反复发生、无法预测的惊恐发作为核心表现。这类发作往往极其突然,无明显诱因,患者在几分钟内便被强烈的恐惧笼罩,并伴随一系列容易被误认为危及生命的躯体症状。 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 心悸,心动过速,心慌,胸痛或压迫感(常被误认为是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呼吸系统 呼吸困难,有窒息感,喉咙发紧,透不过气来。 躯体症状 头晕,站立不稳,出汗、颤抖,手脚麻木或刺痛,忽冷忽热。 心理体验 强烈的濒死感、失控感或“快要发疯”的恐惧(灾难化思维)。 每次发作通常持续5分钟~20分钟,极少超过1小时,但是却会给患者留下极其深刻的恐惧记忆。更令人痛苦的是,患者往往会持续担忧下一次发作(预期性焦虑),并可能因此回避某些情境(如独自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或前往人员密集的场合),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如何应对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自身的灾难化思维模式,并通过逐步、安全地暴露于诱发恐惧的身体感觉或情境中,打破“恐惧-躯体感觉-更恐惧”的恶性循环。 放松训练同样重要,包括学习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技术,有助于在焦虑初期或发作时迅速平复身体反应、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 在药物方面,抗抑郁药是首选,特别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和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它们通过调节脑内关键化学物质,有效减少惊恐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药物治疗需要足量、足疗程使用。通常2周左右开始起效,维持治疗建议持续至少8个月,突然停药容易导致复发。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阿普唑仑、氯硝西泮)起效迅速,可快速缓解急性期症状。这类药物常在治疗初期短期使用,或按须用于预期的高焦虑情境。但由于存在依赖风险,长期用药需要格外谨慎。 注意事项 当出现突发性、无法解释的强烈恐惧和严重躯体症状(尤其是心脏或呼吸相关表现)时,应首先前往急诊或相关科室(如心内科)排除危及生命的躯体疾病。在确认无器质性问题后,应考虑到惊恐障碍的可能,并主动寻求精神科或心理科的专业评估。 治疗惊恐障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要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坚持规律服药,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积极配合心理治疗,学习情绪管理与应对技巧;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药物的副作用及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惊恐障碍不是个人的错误,也不是“意志薄弱”或“精神失常”,而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真实疾病,就像高血压病需要药物治疗一样,惊恐障碍同样需要治疗与理解。 学会应对症状同样重要。掌握放松技巧,理解惊恐障碍有自限性。记录每次发作的诱因、具体表现和持续时间,不仅有助于缓解焦虑,还能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在此过程中,家庭支持十分重要。家人的理解、耐心陪伴和鼓励而非指责或轻视,是患者走向康复的重要力量。 惊恐障碍犹如一场身心的“风暴”,但它绝非不可逾越。通过正确认识、积极面对并借助专业与科学的力量,惊恐的“浪潮”终将退去,平静的生活也会逐渐回归。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