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 李 阳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优秀遗产,历经数千年积淀,其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不仅守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更在人类健康保障、疾病防治、养生保健等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医药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底蕴 中医药学并非孤立的医学体系,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健康养生理念,凝聚着古人探索生命与自然关系的博大智慧。从《黄帝内经》奠定“治未病”思想,到《伤寒杂病论》完善辨证施治体系,再到后世医学家对方药、疗法的不断丰富,中医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始终是重要的健康保障。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医药面临着双重挑战。 一方面,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话语体系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突破,部分年轻群体对中医药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层面。 另一方面,如何在坚守核心理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与社会需求,避免“守旧”与“异化”的极端,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道路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展路径 核心原理:以“和谐”为基,辨证施治 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本质,是通过调整人体身心状态、调和内外平衡,实现治病求本的目标。其核心逻辑包含两大维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顺应四时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利用自然环境与气候特点养生治病,避免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健康问题。 人体脏腑的和谐:注重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的功能协同,通过调理气血、经络,改善脏腑间的失衡状态,而非单纯的对症治疗。 同时,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特色疗法的灵魂。无论是“同病异治”(同一疾病因体质、证候不同采用不同疗法),还是“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因核心证候相同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案),抑或是“上病下治”“寒者热之”等原则,均体现了“一人一方、因时因地”的个性化诊疗思维。 理论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疗法矩阵 中医药特色疗法形式多样,既包含流传千年的民间技艺,也涵盖融合现代科技的创新手段,可大致分为传统经典疗法与现代创新疗法两类。 传统经典疗法:针灸、推拿、按摩、刮痧、贴敷、艾灸、拔罐、足浴、熏蒸、芳香疗法、药枕疗法、音乐疗法、蜡灸、泥灸、热(冷)敷等,操作简便、贴近生活,多依赖医者经验与自然材料,适用于日常保健、慢性病调理及常见病缓解,在社区、中医馆、养生馆等场景广泛应用。 现代创新疗法:腹针疗法、平衡针灸疗法、热敏灸疗法、雷火灸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电热针疗法、电磁疗法、红外线疗法等,以传统理论为基础,融合现代生物全息理论、物理技术,提升治疗的精准度与可操作性,更适应现代临床诊疗需求。 此外,中医药外治法的创新尤为典型。在民间外治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生物科学结合,让“古老技法”具备了更清晰的作用机制与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国际认可:从“中国特色”到“世界遗产”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针灸、太极拳、药浴法等先后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医药从“中国传统”走向“世界共享”。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国际大型赛事中,中医药特色服务(如针灸缓解运动疲劳、推拿改善肌肉损伤等)亮相,以“文化+健康”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认知与实践 认知升级: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过去,有人将中医药特色疗法视为“高深理论”或“专业医疗手段”,认为中医药特色疗法仅存在于古籍文献或医院诊疗中。事实上,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中医药知识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药特色疗法早已融入日常生活,是“看得见、用得上”的健康智慧。 如今,从医院的中医门诊到社区的健康服务站,从商业养生馆到家庭的日常护理,中医药特色疗法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预防重于治疗”“养生优于治病”的理念,也与现代社会“主动健康”的需求高度契合,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选择。 生活实践:藏在烟火气中的“中医药智慧” 中医药特色疗法并非“复杂技法”,许多生活中的小常识、小方法,本质上都是其通俗化应用。 心理调节类:孩子摔倒后,大人通过抚摸、语言安慰(“不疼啦”)缓解疼痛,实际上是中医药“情志疗法”的简化,利用心理暗示调和心神,改善躯体不适。 食疗调理类:风寒头痛时,用生姜、大枣、香菜、葱白煮水饮用,借助食材的“温散”特性驱散寒气,对应中医药“寒者热之”的原则;老人便秘时喝蜂蜜水、吃香蕉,利用食材的“润肠”功效改善症状,体现“食疗助养”的思想。 情志疏导类:因焦虑、惆怅导致食欲下降、精神恍惚时,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情绪,属于中医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范畴,通过改善情志失衡恢复脏腑功能。 运动养生类:广场舞、健步走、打陀螺、抖空竹等日常运动,本质上与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同源,通过适度运动调和气血、增强体质,符合中医药“动则养形”的养生理念。 践行理念 明晰致病根源:靶向应对健康风险 想要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首先需要明晰现代人群的主要健康威胁。 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细菌病毒感染等,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引发细胞与脏腑病变。 免疫系统缺乏充足的营养支持,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疾病风险。 部分疾病受遗传影响,需要通过后天调理降低发病率。 环境影响:环境污染、天气变化等外部因素,易打破人体内外平衡。 针对这些根源,中医药特色疗法可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心理疏导、音乐疗法缓解压力,通过五行养生(如根据体质调整饮食、作息等)补充营养,通过艾灸、拔罐改善体质,以对抗遗传与环境风险。 “治未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中医药的核心优势在于“治未病”,这一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强调在疾病发生前通过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名医扁鹊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将预防置于健康管理的首要位置。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警示:健康管理的关键在于“防微杜渐”。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提高身体免疫力,从根本上减少疾病发生,实现“少得病、晚得病、少吃药、少打针”的目标。 中医药知识普及 虽然中医药特色疗法已深入民间,但是城乡间、地区间、群体间的认知与应用差距仍客观存在:部分农村地区对中医药的了解仍停留在“偏方”层面,年轻群体对传统疗法的接受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推广中医药特色疗法,需要遵循“简便、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从三方面发力。 知识普及:通过社区讲座、新媒体宣传等形式,将中医药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 技术推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生馆等场景,推广操作简便、效果明确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如艾灸、推拿等),让大家“学得会、用得上”。 社会协同:整合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形成“政府引导、机构参与、大家受益”的推广格局。 中医药不仅是古老的文化遗产,更是服务现代民生的“健康利器”。让中医药特色疗法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全民健康的“守护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唯有坚守传承、勇于创新,才能让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生机,为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李爱军系郑州中药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中药师;李阳系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