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三位一体”综合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 |
|
□景朝丽 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为“鼻鼽”,《礼记》《黄帝内经》相关文献对其症状早有记载。在临床中,笔者根据多年诊疗经验,采用针灸、中药、预防“三位一体”综合疗法诊治,效果显著。 “三位一体”综合疗法基于人体有自愈智慧、中医整体观、鼻炎可能是身体转强的表现、预防重要性这四个理论。其病机为“气血瘀滞,升降失调”,因寒邪侵袭、正气不足或气血问题导致驱邪不力,故“驱寒”是关键,但是需要兼顾“淤”和“虚”。 治疗上,针刺选穴注重疏通经络,如合谷穴配太冲穴调和气血,配合运动针法增效,艾灸关元穴等穴位温通阳气;中药首选桂枝汤,可随症加减,且需要辨证调整用药比例与配伍;预防强调杜绝新病因,包括忌生冷、避风寒、护胆经等。过敏性鼻炎的中医病名为“鼻鼽”。《礼记》记载:“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金代医学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进一步阐释了鼽嚏的含义:“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 笔者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耳鼻喉科医生,接诊过数以万计因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笔者采用针灸、中药、预防“三位一体”综合疗法开展诊治,为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治疗方案,且取得显著效果。 理论依据 “三位一体”综合疗法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人体是具备智慧的有机整体,现代医学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同时高估了人类现有知识对疾病的干预能力。 中医治病遵循“整体观念”,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全局出发调理机体阴阳平衡。 过敏性鼻炎及感冒症状的出现,并非完全是身体机能变弱的表现,反而可能是身体由弱转强过程中的反应。当气血充足、机体拥有足够能量时,会主动启动“驱寒机制”,此时寒邪才有被排出的可能。 预防在疾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若无法杜绝新病因的产生,即便使用“仙丹妙药”,也只能清除既往病因,而新产生的病因,仍需要在后续的治疗中加以处理,无法从根本上控制病情。 应用逻辑 从中医角度综合分析过敏性鼻炎,其核心病机为“气血瘀滞,升降失调”。当寒邪侵袭人体后,机体本会启动自身功能驱寒外出,但若正气不足,无法完成“由弱转强”的机能升级,便会表现出“流清涕、鼻痒、打喷嚏”等症状。简言之,“鼻鼽”的发病,本质是寒邪侵袭后,机体试图驱寒却因气血瘀滞或气血亏虚,导致驱邪不力而引发的病理表现。基于这一病机,驱寒成为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关键方法,也是多数中医临床医生首选的治疗方向。 “人体是具备智慧的有机整体,现代医学低估了人体智慧、高估了人类知识能力”这一理念,让笔者产生思考:驱寒本是人体自身的本能反应,为何多数情况下无法通过自身调节实现疾病自愈?其中往往存在易被忽视的“瘀”(气血瘀滞)与“虚”(正气亏虚)两大问题。因此,治疗不可单纯采用温补之法。在“鼻鼽”的针刺治疗中,核心目的是疏通经络,故穴位选择不能局限于鼻部近端取穴—。这正契合了中医的整体治疗观。 针对病情复杂的患者,可选取合谷穴、太冲穴进行针刺治疗: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主调气;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主调血。两穴配合使用,可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疏肝理气”的作用,待经脉气血运行通畅,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调节功能便能恢复正常。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合谷穴、太冲穴针刺不可留针过久,以防经气外散、耗伤气血,一般留针5分钟~10分钟即可。对于体质健壮但存在气血瘀滞的患者,可采用泻法或放血治疗,放血量控制在3滴~5滴为宜。 此外,运动针法在治疗中亦有显著效果。《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观点。因此,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可指导患者进行适度运动,引导经气传导,提升“气至病所”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当气血通畅并上达头面鼻窍时,鼻部淤堵得以疏通,症状自然缓解。 针刺治疗后,可配合艾灸关元穴、神阙穴、中脘穴,使位于人体中焦的关元穴、神阙穴、中脘穴阳气,与位于四肢的合谷穴、太冲穴阳气相通,从而温煦脾肾阳气,实现全身阳气通达。当阳气布散至四肢肌表时,既能抵御外邪侵袭,又能助力体内寒邪排出,最终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鼻鼽”的中药治疗中,《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仍是首选方剂。桂枝汤被誉为“千古第一方”,核心在于首创调和营卫的治疗理念,且组方精妙,具备“解肌发表、双向调节、脏腑协调”的功效,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十分适宜,仅需要简单的几味药,便可改善患者“易出汗、恶风、易气急燥热”等症状。 化裁策略 针对不同症状,需要对桂枝汤进行化裁。 若“鼻痒、打喷嚏”症状较重,可配伍茜草、墨旱莲、鱼脑石、徐长卿、细辛、干姜等,以快速缓解急性症状。 若鼻塞、流清涕症状突出,可加入益智仁、乌梅、五味子等,起到收敛肺气、固摄津液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桂枝与白芍的比例,二者等量使用时,重点在于调和营卫,改善患者自汗、恶风等症状;若以桂枝为主,配伍细辛、干姜,则能发挥温阳通窍、温肺化饮的功效,可缓解患者因晨起自身阳气与外界阳气生发不同步而引发的鼻痒、打喷嚏症状。此外,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体质辨证加减,适时增加补血、补气、补阳类药物。唯有气血充足、经脉通畅,机体才能完成“由弱转强”的机能升级,过敏性鼻炎症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 病因溯源 最后,关于患者普遍关注的“根治”问题,需要从病因溯源展开分析:“鼻鼽”的发病多与“寒邪”相关,常见诱因包括现代人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气血耗伤、阳气亏虚;日常贪凉,如夜间睡眠时直吹冷气、频繁食用寒凉食物、大汗未干时吹风扇或空调;甚至数年前的一次淋雨,都可能成为潜在的病因。 若想实现“根治”,需要回归前文提到的第四个理论观点:若不能杜绝新病因的产生,即便使用“仙丹妙药”,也只能清除既往病因,而当日新产生的病因,仍需要在后续治疗中加以处理。因此,过敏性鼻炎的预防十分重要,除遵循“忌生冷、避风寒”的基础原则外,还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炎热夏季夜间开空调时,建议穿着长袖睡衣、长裤(尤其需要覆盖大腿外侧)。大腿外侧为胆经循行部位,若胆经受寒导致经络不通,易诱发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因此,保护胆经免受寒邪侵袭,是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关键环节。 游泳后、受凉后或淋雨后饮用姜汤,是传承多年的养生经验,其核心作用是在寒邪初犯肌表时将其驱散,避免表邪入里加重病情,如今这一传统预防观念仍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不应被忽视。 “敲胆经”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保健方法,适度敲打大腿外侧胆经循行部位,可促进气血循环、助力阳气生发、调节肝胆功能,帮助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推动“由弱转强”的机能转换,从而在疾病早期实现干预,降低过敏性鼻炎的发作频率与严重程度。 (作者供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文字整理刘永胜、刘晓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