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勤 刘吉起
手是人体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部位,也是病原体传播的重要载体。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40%以上的感染性疾病通过手部接触进行传播,其中呼吸道和肠道感染占比较高。无论是流行性感冒、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疾病,还是诺如病毒感染、细菌性痢疾等肠道疾病,手部均是传播关键——病原体通过污染物体表面、飞沫沉降附着于手部,再经触摸口鼻、饮食等方式进入人体。因此,规范手卫生既是个人健康的防护核心,也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公共卫生策略。 常见的手卫生方式为洗手和手消毒。手部有可见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食物残渣等)时,需要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进行洗手,再按需要消毒;无可见污染物时,二者(洗手或手消毒)任选其一即可,不用重复操作。 需要进行手卫生的核心场景 清洁操作前:进食饮水前、食品加工前、触摸口鼻眼睛前、为老幼病孕等特殊人群护理前。此类场景可以避免病原体通过“手-黏膜”“手-食物”侵入机体。 污染操作后:咳嗽捂口鼻后、大小便及换尿布后、护理病人后、触摸钱币后、取快递后、清洁垃圾桶后、处理垃圾及动物排泄物后。 手部有明显污染物时:必须立即洗手。不能仅用手消毒,因为消毒剂无法清除固体污物,所以会被污染物削弱效果。 传染病流行期高风险场景:进入人员密集场所后、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键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后、外出返回后、接收外卖快递后、参加集体活动后。 标准手卫生操作方法 “七步洗手法”(流动水洗手标准流程) WHO推荐的“七步洗手法”可以全面清洁手部,全程揉搓不少于2分钟,口诀为“内、外、夹、弓、大、立、腕”。 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揉搓;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交替揉搓;夹,掌心相对,交叉指缝揉搓;弓,弯曲手指呈弓形,在掌心旋转揉搓;大,交替握住大拇指旋转揉搓;立,五指尖并拢,在掌心旋转揉搓;腕,交替握住手腕旋转揉搓。 揉搓后用流动水从指尖向手腕冲洗,冲净泡沫及污物,避免脏水反流。洗净后用一次性纸巾、洁净的毛巾或符合标准的干手器擦干,防止潮湿滋生细菌。 手消毒操作规范 无法用流动水洗手时,可以用速干手消毒剂或手消毒湿巾替代。 速干手消毒剂:取1毫升~2毫升手消毒剂于掌心,按“七步洗手法”顺序揉搓至完全干燥(20秒~30秒),期间不擦拭、不冲洗。含醇类的消毒剂不适用于手部破损、湿疹人群。此类人群可以选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或戴手套+洗手。 手消毒湿巾:选用符合标准的湿巾,依次擦拭掌心、手背、指缝、指尖及手腕,确保湿润,静置15秒待干燥后再接触食物或黏膜。 规范洗手的关键注意事项 选对水源:用符合标准的流动水,不建议使用脸盆盛水洗手(脸盆易滋生细菌导致手部二次污染);户外可以用纯净水配免洗洗手液临时清洁,返回住所后再进行规范洗手。 用对清洁品:必须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含表面活性剂,可以去除病原体),清水仅能冲掉少量表面病原体,无法彻底清洁。 揉搓到位:覆盖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容易被忽视的部位,规范揉搓手部的病原体去除率超95%,否则不足30%。 正确冲洗:水流持续流动,从指尖向手腕冲30秒以上,确保无清洁剂残留。 彻底干手:潮湿手部的病原体附着能力是干燥手部的3倍,需要用干净纸巾、毛巾或干手器处理。 居家毛巾管理:每周消毒一两次(开水煮沸或含氯消毒剂浸泡),通风悬挂,避免与他人共用,特殊人群需要专用毛巾。 常见误区及纠正 误区一:清水与洗手液的洗手效果相同。纠正:清水洗手可以去除20%病原体,洗手液配合揉搓操作可以去除90%以上。 误区二:手消毒可以替代洗手。纠正:仅在无可见污染物时用消毒替代,有污物时必须先洗手。 误区三:洗手后不擦干没关系。纠正:潮湿处容易附着病原体,必须彻底干燥处理。 误区四:含醇类消毒剂浓度越高越好。纠正:醇含量为70%~80%浓度的消毒液效果最佳。 习惯养成策略 家中可以张贴“七步洗手法”示意图,由家长示范引导孩子进行操作;学校、企业定期开展培训;医疗机构、餐饮等行业将手卫生纳入考核制度。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