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法治与健康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预防
沙坦类降压药物的应用方法
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促进健康
每周一练 (医学统计学方法)
1
11 1 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预防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bronchit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以上,并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进而发生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常见病因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是多种环境因素与机体自身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吸烟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可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导致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同时,还可以刺激黏液腺增生、肥大,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阻力增加。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倍~8倍,且吸烟时间越长、吸烟数量越多,患病率就越高。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接触职业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引发慢性支气管炎。这些物质可能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空气污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可损伤气道黏膜上皮,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黏液分泌增加,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如PM2.5、PM10)也可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增加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风险。
感染因素 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感染以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为常见;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葡萄球菌等。感染可造成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和慢性炎症。
其他因素 免疫功能紊乱、气道高反应性、年龄增长、天气等也可能参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老年人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患慢性支气管炎。寒冷空气可能刺激腺体增加黏液分泌,纤毛运动减弱,黏膜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继发感染。
临床特点
症状
咳嗽:长期、反复、逐渐加重的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突出症状。开始时仅在冬季和春季发病,夏季或病情缓解时咳嗽症状减轻或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四季均有咳嗽,而冬季、春季症状加重。一般早晨咳嗽较重,白天较轻,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
咯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泡沫性痰,清晨排痰较多。当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能转变为黏液脓性痰或黄色脓痰,偶尔带血丝。晚期患者支气管黏膜腺体萎缩,咯痰量减少,但黏稠不易咳出,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喘息或气短:一些患者伴有喘息、哮鸣音,可能因吸入刺激性气体而诱发;早期,常无气短;反复发作,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可能伴有轻度或重度气短,活动后加剧。
体征 早期可能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能在背部或双肺底闻及干啰音或湿啰音,咳嗽后可能减轻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有呼气期延长;长期发作者可有肺气肿的体征,如桶状胸、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等。
诊断思路
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相关辅助检查,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具有类似症状的疾病。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发作时间、频率、严重程度、季节性变化,以及是否有吸烟史、职业接触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症状是否每年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这是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
症状和体征判断 根据患者表现出的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的症状,以及在急性发作期肺部可能闻及的干啰音、湿啰音等体征,初步判断是否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特点。但是,需要注意这些症状和体征并非慢性支气管炎所特有,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早期多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胸部X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胸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X线检查结果不明确的患者,胸部CT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肺部结构,发现早期的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变,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高分辨率CT(HRCT)对显示小气管病变和肺气肿更为敏感。
肺功能检查: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估、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早期可能表现为小气管功能异常,如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MEFV)在75%和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降低(FEV1/FVC<70%)。支气管舒张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气流受限的可逆程度,有助于与支气管哮喘相鉴别。
血常规检查:在急性发作期,如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增高。血常规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感染的类型。
痰液检查:痰液涂片可以发现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或大量破坏的白细胞和杯状细胞;痰液培养可以培养出致病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体,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鉴别诊断
支气管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史,发作性喘息为特征,发作时两肺布满哮鸣音,缓解后症状可完全消失。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阳性,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多为阴性。
肺结核:常有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以及咳嗽、咯痰、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痰液检查可找到结核菌,胸部X线或CT检查可见肺部有结核病灶,与慢性支气管炎的表现不同。
支气管扩张: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咯大量脓性痰和(或)反复咯血。胸部HRCT检查可以显示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管壁增厚,有助于与慢性支气管炎鉴别。
肺癌: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长期吸烟史,常表现为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胸部X线或CT检查可以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通过痰脱落细胞学、支气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能明确诊断。
其他疾病:要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等疾病相鉴别,这些疾病各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肺功能检查特点,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一般不难鉴别。
治疗方法
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目的在于减轻或消除症状,防止肺功能损伤,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和缓解期治疗。
急性发作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一般轻度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呋辛酯、阿奇霉素等;中度、重度感染或口服疗效不佳时,选用静脉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等。在未得到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前,可以根据当地常见病原菌及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
镇咳祛痰:选用复方甘草合剂、氨溴索、氯化铵等药物。对于咳嗽剧烈、无痰或少痰者,可以适当应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但是,对于老年体弱无力咯痰或痰量较多者,应以祛痰为主,避免使用强力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反射,加重呼吸道阻塞,导致病情恶化。
平喘:有喘息症状者,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β2受体激动剂,或异丙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物,通过雾化吸入、口服或静脉给药等方式使用,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喘息症状。对于病情严重、支气管扩张剂疗效不佳者,可以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口服或静脉滴注,以减轻气道炎症。
缓解期治疗
戒烟:戒烟是预防和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措施。戒烟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肺功能下降速度也会减缓。医生应向患者强调戒烟的重要性,并提供必要的戒烟指导和支持。
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坚持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项目,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在流感高发季节,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减少流感病毒感染率,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风险。
免疫调节剂应用: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以酌情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卡介菌多糖核酸等,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长期家庭氧疗(LTOT):对于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每分钟一二升,吸氧时间每天大于15小时。
预防措施
戒烟限酒 戒烟是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措施。吸烟不仅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因,还会加重病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限制酒精的摄入量,避免过度饮酒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减少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 从事接触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工作的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面罩等。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职业性肺部疾病。
改善空气质量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雾霾天气。对于从事室外工作的人员,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尘口罩等。
预防呼吸道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在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风险。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适度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选择适合自身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项目,坚持长期锻炼。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饮食 保持营养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瘦肉、鱼类、豆类等食物,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减轻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