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三阴三阳概念命名探究
三叉神经痛的针灸干预策略
蛇串疮内外兼治的经验探析
1
11 1 2025年9月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蛇串疮内外兼治的经验探析
 


□付银锋

蛇串疮又称“缠腰火丹”,现代病名为“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以神经痛、皮肤疱疹为典型症状,多数患者神经痛出现较早,病变部位多累及胸背部、头面部,累及坐骨神经者相对少见。蛇串疮的病机多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经络阻滞不通则痛,湿热外溢肌肤则发疱疹。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邓素玲在临证时,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为核心理论依据,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遵循《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篇》“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的操作原则,创造性地提出毫针挑治方案,鼓舞机体正气、通络醒神,改善气血运行,疏通阻滞的经络。蛇串疮治疗中,依前人“急则治其标”“苑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热则疾之”的治则,早期予局部毫针挑治通络、三七粉外敷化瘀,同时内服涤浊汤荡涤体内湿热浊邪,兼顾局部病变与整体病机,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刘某,女,36岁,因“带状疱疹3天,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2天”就诊。患者2天前先出现腰部疼痛,疼痛逐渐加剧,此前曾口服治疗带状疱疹的相关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
初诊情况
查体 患者被家属用轮椅推入诊室,腰部压痛显著,左小腿及足背可见呈带状分布的红色疱疹,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诊断 中医诊断为蛇串疮(湿热蕴肤证);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性坐骨神经痛。
辨证 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湿热邪毒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蛇串疮。
治疗原则 外通气血以通络止痛,内涤浊邪以清热祛湿。
治疗方案
毫针挑治 以拇指与食指紧捏毫针针身或针根部,使针尖露出3毫米~8毫米;运用手腕抖动发力,保持腕部灵活,采用斜刺法刺入皮肤2毫米~3毫米;进针后顺手腕抖动轨迹挑出皮肤,沿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走向自上而下操作。
外用药物 挑治后,沿皮损渗出处外敷三七粉,以止血消肿、化瘀止痛。
内服方药 予自拟涤浊汤加减,组方为当归、车前子、薏苡仁、土茯苓、川牛膝、独活、芦根、白茅根、赤芍、泽兰、焦栀子、炒鸡内金、焦神曲、玉米须。
复诊及调整
二诊 患者疱疹已结痂,疼痛较前缓解,守方继续治疗。
三诊 疱疹无新发,但患者夜汗明显;舌质仍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考虑湿热未尽,兼见阴虚盗汗之象,故在原方基础上去掉玉米须,加牡丹皮、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浮小麦敛汗止汗,黄芪益气固表,共3剂。
四诊 患者疱疹完全结痂,疼痛较三诊时进一步减轻,已可自主行走。为巩固疗效、增强活血通络之力,在三诊方基础上加丹参活血化瘀、木香理气止痛,予7剂。
随访结果
治疗结束后随访,患者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他遗留症状,病情痊愈。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邓素玲形成“从浊邪立论,以涤浊为法,辨寒热为治,参气血为机”的独特治疗思路,遣方用药始终围绕“涤浊”核心,兼顾气血调畅。本例治疗即遵循此思路: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能清肺、健脾、渗湿,直达湿热病所;白术,健脾益气、祛湿利水,助脾运化以除内湿,促进皮肤肿胀消退;茯苓,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据《名医别录》记载茯苓可“止水肿淋结”,能散关节肌肉痉挛结节;车前子,归肾经、小肠经,清热利尿、渗湿通淋,《神农本草经》言车前子“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可通利关节、缓解疼痛。后续随症加减,加入丹参、牡丹皮,二者均能入血分。丹参,善于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牡丹皮,长于凉血散瘀、清透阴分伏火。二者配伍可增强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力,针对湿热入血、瘀血阻络之证,使邪去正安,疾病得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