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赵杰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科学规范的消毒与防护措施,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本文将针对家庭、学校、养老院等场所,介绍实用的消毒与防护方法。 空气消毒 阻断飞沫传播的关键措施 结核分枝杆菌可在空气中悬浮数小时,保持空气清洁是首要任务。 自然通风: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每日开窗通风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人员密集场所应增加通风频率,冬季可轮流开窗以避免温度骤降。 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不足时,可采用排气扇或新风系统。新风系统应选择带有高效过滤装置(H12级别以上),以拦截含菌飞沫核。 紫外线消毒:医用紫外线灯(波长253.7纳米),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良好的杀灭效果;使用时需要确保房间内无人,消毒30分钟~60分钟后,通风30分钟再进入;需要注意的是,紫外线灯管的寿命约1000小时,需要定期进行更换。 环境与物品消毒 消灭残留病菌的重要环节 结核分枝杆菌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天,高频率接触区域需要定期消毒。 物体表面消毒:门把手、桌面等部位可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按500毫克/升稀释)擦拭,保持湿润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电子设备,可以使用75%酒精棉片进行消毒。 餐具与纺织品消毒:耐热物品可通过煮沸15分钟或蒸汽10分钟进行消毒;衣物、被褥可暴晒4小时以上,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痰液与分泌物处理:痰液应吐入含消毒剂的带盖容器中,静置2小时后冲入下水道;护理人员需要佩戴手套和口罩,处理后立即洗手。 个人与集体防护 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 患者管理:传染期患者应遵守咳嗽礼仪,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痰菌阳性期患者应单独居住,避免共用个人物品;规范治疗2周以上且痰检转阴后,传染性显著降低。 手卫生:正确洗手(七步洗手法)需要持续20秒,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无洗手条件时,可用含酒精(酒精含量≥60%)的免洗洗手液替代。 集体单位防护:学校、养老院等机构,应安排专人每日消毒重点区域;发现疑似病例时,需要隔离患者,追踪密切接触者,并进行终末消毒。 增强免疫力 预防结核病的根本之道 合理饮食:保证优质蛋白质(鸡蛋、牛奶、瘦肉等)和维生素A、维生素C(胡萝卜、橙子等)的摄入量,适量补充维生素D。 戒烟限酒:吸烟使结核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倍两三倍。结核病患者应绝对戒烟,酒精摄入量每日不超过15克。 睡眠充足与适度运动:每日保证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可维持免疫细胞活性;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次~5次,每次30分钟。 结核病防控,需要消毒、通风、个人防护和早期治疗多措并举。若出现持续2周以上的咳嗽、低热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就医;通过科学防控,我们能够有效降低结核病的传播风险。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共同营造健康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结核内科六病区/感染危重症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