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医大师张磊运用逍遥散治病
治疗头痛八法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三十西黄丸
征稿
1
11 1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国医大师张磊运用逍遥散治病
 


□马 林

国医大师张磊善于运用常见的经方、时方及合方治疗疾病,逍遥散即是其常用方之一。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源于张仲景的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该方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炙甘草组成。此6味药制成粗末,每次取药2钱(5克),水一大盏,加烧生姜1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原方主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血热相搏、月经不调及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等阴虚血弱之证,在中医妇科、内科广泛应用。
逍遥散用方要点
“郁”是辨证用方的关键。在逍遥散原方中,柴胡,升阳散热,顺遂肝木伸展之性,使木得条达;更因其“能于顽土中疏理气机”,尤其适于肝脾失调之肝气郁滞。白芍,入肝经、脾经,养血柔肝,直接滋养营血,且其味酸、苦,酸则能敛过盛之肝气,使其返本归根,不致乘侮脾土,苦则能泻结聚凝滞之肝邪。当归,涵养肝血、滋养肝阴。三药配伍,气血兼顾,“气得疏、血得养”,亦即体用并调。
茯苓、白术,健旺脾运、补土培本,使气血生化有源,既达补中理脾之用,又有补土生金以平肝木之意。加入少许辛散、气升之物——薄荷、生姜,似温风一般轻拂被抑之木,使其枝条破土而出,助全方以疏散条达。炙甘草,味甘,调和诸药,甘缓和中,调控全方药效,以缓释放。诸药合用,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来收调和肝脾之功,肝木得以畅达则诸症自除,所以有“逍遥”之名。
致郁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等。郁乃滞而不通之义,或七情之抑遏,或寒暑之交侵,而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雪之浸淫,或酒食之积聚,因郁致病,因病致郁,导致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见双眼无神,神色忧郁,情绪低落,语声低微,失眠,纳差,腹胀,或暴饮暴食,肥胖,回答问题心不在焉。
妇女多表现为月经不调、乳房胀痛、闭经、不孕等多种妇科疾病,或见胸痹、嗳气、泛酸,咽喉不利如有异物感等,久治不愈。男性多表现为失眠、咳嗽、小便不利、郁胀、阳痿等,多方求医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越来越大,经济负担越来越重,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判断。
对待这类患者,医者要有同理心、有耐心,用语言解开其心理症结,用药物解除其身体病痛,所有症状即可迎刃而解。古人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不得变化,故有病久而生郁者,亦有郁久而生病者,或服药杂乱而成者。对此类患者,遣方用药非常重要,不能偏颇,而逍遥散恰好是此证的一剂良药,历代医学家无不对其推崇备至。
治疗月经不调
辨证关键:月经期提前或延后,或量多至绵延不绝,或量少至经闭不至,伴见情志不畅,善太息,敏感思虑重,易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少腹胀痛,大便干稀不调。舌淡暗或红,脉弦。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因肝功能失常、过度疲劳、七情所伤、肾气不足、情志不顺等,气血阻滞日久,则引起血液流动不畅,阻碍脉络,使瘀血内停,引发冲脉、任脉不调,而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内伤以思、忧、怒等居多,外感以寒、热居多。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进而影响气血运行,易致肝郁气滞。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或过少、淋漓不净、周期改变、血色异常、痛经等。中医辨证使用逍遥散,通过疏肝理脾及补肝助肝加以治疗,使肝脾通调,从根本上改善月经不调。古人云:“治经肝为先,疏肝经自调。”
张磊认为,逍遥散中的薄荷和生姜,二者均有发散作用,且薄荷用量需要重视,不可过大。
经行先期者,月经量或多或少,血色深红或暗红,伴有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乳胀、少腹胀痛,属肝郁化火;宜用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益母草,以疏肝解郁、凉血调经,即丹栀逍遥散加味。
经行后期者,月经量或多或少,血色紫红夹有血块,伴有胁肋胀痛、心烦失眠,属肝气郁结;宜用逍遥散加合欢皮、佛手、益母草、泽兰,以疏肝解郁、行滞化瘀。
出现闭经者,用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桃仁、红花等,以赤芍易白芍,加三棱、莪术。
以上诸症中,若大便干结,可去白术,加全瓜蒌、玄参;大便稀溏者,可增加白术用量;痛经者,可加重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再加醋延胡索理气止痛。张磊的三青汤(桑叶、竹茹、丝瓜络),也是常用药物,能清肝通络。
治疗胃胀痛
辨证关键:胸闷,胁痛,善太息,身困,纳差、口苦、嗳气,腹胀痛,便秘或溏泻,舌苔厚腻或薄黄,脉弦等症。
用逍遥散化裁,使肝脉郁遏之气得疏,脾胃升降功能恢复正常,气血调和、郁滞得去,则疼痛自除。或用逍遥散合越鞠丸、小柴胡汤、四逆散、达原饮等。张磊的“八法”之“达郁法”,亦重在一个“郁”字,“郁”当以“开”为先。肝脾之郁得解,则脏和气顺。
胃脘胀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俗称“心口痛”或“肝胃痛”。《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情志不舒,引起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导致胃失和降、胃气郁滞,郁滞不通而作痛。《景岳全书・心腹痛》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治痛之要,皆当以理气为主。”肝失疏泄,则肝血不藏,肝血虚则见头目眩晕、舌淡红;肝郁不能疏泄脾土,致脾失健运,故见身困纳差;肝郁化火消灼津液,可见口渴、手足心热;肝郁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
治疗不寐(失眠)
辨证关键:不易入睡,睡后惊悸易醒,胸闷善太息,烦躁,疲乏,口干,悲伤欲哭,眼干,胁肋不适,舌淡红、舌苔薄黄,脉弦等。
不寐,属于神志活动,而神志活动受阴血和情志的影响。肝藏血、藏魂,主疏泄,调畅情志,为“将军之官”,属木而性喜条达,体阴而用阳。这些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神志,影响阴血的充盈与调畅,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丹溪心法》曰:“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者相因为病也。”因此,说明气机调畅是气血调和的关键,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情志易于开朗,睡眠安稳。
长期情志不遂的患者,肝郁气滞,气郁日久化火生热,火热上扰心神则不寐;郁火消灼阴血,则肝血不足,血不舍魂,魂不安则卧不安;肝体阴用阳,阴血不足,相火妄动则身热、烦躁;气郁生痰生湿,影响脾之运化,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血化生受阻则气虚血虚,出现头蒙、疲乏;脾虚不运则纳差、口干但不欲饮;肝郁气滞腑气不通,则大便不行、干结。长期因工作压力大的患者,因忧思焦虑过度,致使肝气郁滞、心脾耗伤,进而引起心神失养,故出现失眠、惊悸易醒。治宜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定志。方药可用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香附、远志、炒酸枣仁、枳实、炒莱菔子等,随症加减;亦可用逍遥散,加知母、枣仁、川芎、龙骨、牡蛎、远志、石菖蒲等。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以资化源;当归、酸枣仁、白芍,滋养心肝、宁心安神,并养肝体助肝用;知母,清热除烦,防方中温燥太过;川芎,养血活血,助柴胡疏肝;龙骨,安神定志。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养心安神之功。
治疗咳嗽
辨证关键:咳嗽,少痰,或痰黏难以咯出,咽喉不利如有异物感;平素性急易怒、善太息、胸闷;舌淡红,脉弦。
逍遥散治疗的咳嗽多由肝郁引起。根据肺为娇脏、具有宣发和肃降功能的特点,凡影响肺之宣降运动的因素,皆可致咳嗽不止。咳嗽与外邪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相关。《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气郁滞、肝血不足、肝郁火旺,郁火之气逆乘于肺(即“木火刑金”),肺失清肃,故情志不畅、生气后咳嗽阵作。治宜清肝泻火、解郁止咳。方中柴胡,入肝经、胆经,能条达肝气,为解郁之要药;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一者健脾胃可资气血生化之源,二者使脾健以防肝伤(即“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意);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补其体以制横逆之气;生姜,辛散,既可协助柴胡解郁,又可助茯苓、白术和中;薄荷,清热、利咽,助柴胡疏肝解郁。全方使肝血得养、郁火得除,肺不受邪犯,故不止咳而咳自愈。逍遥散(加减)有守有走,兼以升散与清降,共奏解肝郁、清肝火、健脾胃、和气血之功,故能调畅气血、平调寒热。临床上疾病种类虽多,但只要符合逍遥散的方证与病机,均可用之取效。
治疗心悸
心悸的发生多因七情内伤、外邪侵袭、过度劳累、体质虚弱及药食不当等,致使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患者自觉出现心悸不安,甚不能自主。心血不足是心悸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心主血,肝藏血。因此,肝的疏泄调畅、藏血功能正常,是心血充足、心主血脉的根本保证。
心悸患者,多为肝郁脾虚、脾失健运、心血不足,不能濡养心脉所致。张磊让心悸患者服用逍遥丸,实则抓住了肝郁脾虚这一病机。肝郁患者忧思不解,久则伤脾,脾虚血虚以致心血不足,轻者发为心悸,重者心脉气血不足、血行不畅,久则痹阻,发为胸痹。《薛氏医案》曰:“肝气通则心和,肝气滞则心乏,此心病先求肝,求其源也。”肝气通、心气和,则心悸、胸闷、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急躁易怒等症状缓解乃至消失。
治疗尿频
张磊四诊合参辨证为“肝气下逼,心火下移”。张磊重视问诊,在诊病时十分重视与患者的交谈,从患者的言行举止中抓住一些隐匿的问题,对准确辨证大有裨益。张磊认为,应从患者的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入手,从肝治之。抓住肝喜条达特性,根据《黄帝内经》“木郁达之”的治疗原则,首先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并宜养营血而健脾土,以达养阴补脾之目的。
张磊遵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患者和学生眼里,他不仅是一代大家,还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用其亲切的态度、和善的语言、高超的医术践行着“大医精诚”的精神,用其言行举止感染着大家。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