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玉米须的功效与应用
倍芍加饴绝妙方
医道薪传:岐黄文化的渊源与论医实践
处暑节气话养生
1
11 1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医道薪传:岐黄文化的渊源与论医实践
 

□卜俊成

 

   在新石器时代前期裴李岗文化时期之后,河南地区的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时期,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民俗传说,结合考古发现,史学界认为仰韶文化是黄帝部族所创造的。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同出于少典氏部族,只不过前者早于后者而已。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炎帝传了八代后才有“轩辕氏”。当时,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分别在姜水和姬水壮大后,都是从西向东迁徙。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指出,黄帝部落走北线,“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跟着中山边向东北走”。简而言之,黄帝部落在河北北部涿鹿一带居住后,又南渡黄河,迁居到今天河南新郑的“有熊”。
    黄帝部落的真正兴起在仰韶文化时期晚期,即父系社会代替母系社会时期,这时公有制瓦解,出现贫富两大阶级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同时建立国家的条件逐渐成熟。相关考古研究成果与历史文献古籍记载关于黄帝部落的传说基本吻合。传说黄帝在河南新郑建立“有熊国”。《竹书纪年》和《大戴礼记》都记载黄帝“居有熊”。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言:“黄帝有圣德,授国于有熊,郑也。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曰:“或言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也。”考古工作者在今郑州市北郊的西山发现了相当于黄帝时期的仰韶文化后期城址,此地距今新郑只有几十公里,属于“有熊国”境内。
    在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迄今仍流传着有关黄帝出生、婚配、创业、练兵、战争、建国、论医问药等一系列传说及有关的“遗迹”和“遗物”。新郑城北有明代轩辕故里祠殿、清代轩辕故里纪念碑;城南有清代碑记,载明新郑为黄帝故都;城中有“天心石”,传为黄帝建都标志;南关有“凤凰御书台”,传为仓颉造字处;城北有“轩辕丘”,传为黄帝出生地;城外有潩水河(古曾称为阴水河或姬水河)穿山而过,在河岸山麓,传说有黄帝饮马泉、黄帝天寿宫“造指南车”处、少典祠、嫘祖母祠等。
    在城西北20多公里处叫具茨山,古称大隗山。郦道元《水经注》云:“大隗山即具茨山。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拜华盖童子。风后顶有黄帝避暑宫。”至今,具茨山仍有传说的嫘祖洞、风后城、大鸿屯兵处、黄帝女儿梳妆台、轩辕门、讲武门、力牧峰等“遗迹”。而其主峰风后顶上,又有黄帝祠、黄帝拜华盖童子处、轩辕庙、三老宫、六将宫、黄帝避暑宫等。越过具茨山,进入新密境内,关于黄帝的遗址、遗迹多达46处,如黄帝宫(又称云岩宫)、风后八阵兵俑城、人祖洞等。
    传说黄帝曾使岐伯典医,还在治国之余与岐伯、伯高、少师、少俞、雷公等臣相互问难,讨论医学,因而著成《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等书。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明医药之记载。比如,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北宋刘恕在《通鉴外纪》中亦曰:“(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寒暑荡之于外,喜怒攻之于内。夭昏凶札,君民代有。乃上穷下际,察五色,立五运,洞性命,纪阴阳,咨于岐伯而作《黄帝内经》。夏命俞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
    新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新密境内上自三皇五帝时期,下至夏商周,古代城址林列,大大小小带有都邑性质的古城址有10余处,有伏羲后裔建都的补国城、羲国城,黄帝故都轩辕丘,黄帝先祖少典氏的“有熊”之墟等,形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古都群落,历代传衍,全国罕见,成为华夏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
    截至目前,新密境内发现的与岐黄文化有关的地名、山川、庙宇、遗迹众多,如岐伯山、岐伯墓、岐伯泉、岐伯洞、药王庙、黄帝城、黄帝宫、轩辕官等。岐黄文化在新密之遗址如此众多,至少说明黄帝及岐伯、雷公、桐君、伯高、俞拊、鬼臾区等君臣,长期或曾经活动在新密一带,他们尝草药、制砭石、治百病,为《黄帝内经》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临床实践基础。
    同时,新密地理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岐伯山、大鸿山、伏羲山野生中药材众多,金银花、蒲公英、山茱萸等中药材久负盛名,素有“天然药库”“中药材之乡”的美称。“密二花”“密艾”,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伏羲山巩密关的“密二花”,荣获国家道地中药材认证。经专家学者考证,河南新密是《黄帝内经》思想的形成地、中华医学鼻祖岐伯的第二故乡,故被誉为“中国羲皇文化之乡”“岐黄文化发祥圣地”。
    虽然多数学者认为,《黄帝内经》是后人依托黄帝之名编撰,非其亲著,但是这一典籍印证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在医药文化领域的象征意义。该书系统梳理上古医疗经验并升华为理性认知,构建起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更以理论指导实践确立中医学临床规范,成为探讨生命规律及医学应用的系统学问,奠定了中医药学的根基。
    综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不仅是黄帝部族活动的核心区域,留存有大量与黄帝相关的传说与遗迹,印证了其作为黄帝故都及文化发祥地的历史地位,更因丰富的岐黄文化遗存、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黄帝内经》思想形成的重要土壤,是华夏文明与中医文化溯源的关键之地。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