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
当听到“亲吻病”这个名称时,许多家长或许会心里一紧:莫非亲吻孩子还会引发健康隐患?实际上,“亲吻病”指的是由EB病毒(一种人类疱疹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尤其“青睐”免疫力较弱的孩子。若想守护孩子的健康,先得把这种病毒的“底细”探查清楚。
EB病毒如何“攻击”孩子的身体
EB病毒一旦侵入孩子体内,便会引发一系列症状。最为显著的症状是骤然发热,体温常常飙升至38.5摄氏度,甚至更高,且发热持续时间较久,有时长达一周甚至更久。与此同时,孩子的咽喉部位会出现红肿疼痛症状,就连吞咽口水都变得极为困难,嗓子里可能还会出现灰白色的渗出物,看上去就像长了“小脓包”。
孩子的颈部、腋下等部位的淋巴结也会“奋起抵抗”,变得肿大,按压时还会产生疼痛感。有些孩子还会出现皮疹,身上会出红色或暗红色的小疹子。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孩子的肝脏和脾脏会受到影响,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此时,孩子可能会感觉腹部胀满,毫无食欲。
这些症状不仅会让孩子感到不适,还可能影响其身体发育,家长务必要提高警惕。
病毒传播的“秘密通道”
EB病毒的传播方式十分“接地气”,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唾液传播,这也是它被称为“亲吻病”的原因。大人亲吻孩子或者用自己的餐具给孩子喂饭,都可能把病毒传染给孩子。此外,孩子之间进行亲密接触时,例如共用杯子、牙刷,或者面对面大声说话、咳嗽,也会使带有病毒的飞沫飘散到空气中,从而容易让其他孩子“中招”。
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十分频繁。一旦有孩子感染了EB病毒,病毒便会快速传播。因此,不要误以为只有亲吻才会传染,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若未留意,都可能让病毒有机可乘。
预防护理的实用妙招
若想预防孩子感染EB病毒,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家长应避免亲吻孩子的嘴巴,给孩子喂饭时切勿用自己的餐具试温,更不要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
孩子的个人用品,如杯子、牙刷等,务必专人专用,并且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与此同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搓洗双手,将病毒拒之门外。
若孩子不幸感染了EB病毒,护理工作也十分关键。家长应让孩子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身体恢复元气。鼓励孩子多喝水,不仅可以缓解咽喉疼痛,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病毒排出体外。
在饮食方面,应挑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例如米粥、面条、蒸蛋等,避免让孩子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咽喉的负担。
通常情况下,孩子经过1周~2周的休息与护理,症状会逐渐得到缓解。若孩子持续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务必带孩子及时就医。
EB病毒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家长多了解、多防范,做好日常护理,能大大降低孩子感染的风险,让孩子远离“亲吻病”,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