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玲 席娜 文/图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窗台,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中年患者攥着衣角走进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杨靖的诊室。杨靖没有立刻开处方,而是拉过椅子让患者坐下,亲切地问:“您最近睡得怎么样?”轻声细语间,患者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这是杨靖从医的日常。 从大别山到诊室: 一场始于“无奈”的终身奔赴 出生于信阳罗山大别山脚下的杨靖,与医学的结缘带着几分时代的印记。 “当年农村娃出路少,父母都盼着我能端上‘铁饭碗’,班主任帮着我选了精神医学专业。”杨靖坦言,最初对这个要和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的职业充满误解,直到在湖南医科大学的课堂上,授课老师杨德森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精神疾病患者是被心灵困住的人,医生就是开锁的钥匙。” 1993年,杨靖参加工作时,精神科还是“冷门”的学科。在一次值夜班时,杨靖被躁狂症发作的患者推倒在地,额头流出鲜血。杨靖又在患者清醒后收到一张歪歪扭扭的道歉纸条。那时候,杨靖才明白这些患者不是故意伤人,是病痛令患者失控。 如今,杨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锦旗。其中一面写着“心病还需心药医”的锦旗,来自一位曾试图轻生的抑郁症患者。“杨主任不光开药,每周都会跟我聊半小时,从工作压力聊到小时候的趣事儿,像家里的长辈一样。”患者的话,道出了杨靖“用药更用心”的行医准则。 以敬畏之心行医: 在援疆路上读懂医者责任 “学医须生敬畏心,致精致微无止境”,这是杨靖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杨靖深耕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领域,擅长用“话疗+药疗”破解精神分裂症、焦虑抑郁症等疑难杂症。但真正让杨靖对“医者责任”有了更深理解的是2024年的援疆经历。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杨靖遇到过拒绝治疗的儿童,也见过因用药不当而病情加重的老人。 “当地有个老人罹患抑郁症,病情一旦加重就擅自增加药量,久而久之,药越吃越多,病情越来越重,患者非常痛苦。诊断清楚后,我给患者调整了药方,精准用药。1个月后,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半年后,患者恢复了健康。”提起援疆期间救治过的患者,杨靖对这位老人的记忆犹新。 援疆期间,杨靖救治患者4000多人次,病房会诊600多名患者,带教了多名当地医生,留下一套“心理危机干预流程图”。 “新疆的同事说,以前遇到患者哭闹就紧张,现在知道先递杯水、拍拍肩……”这种“传、帮、带”的成就感,让杨靖愈发坚信:“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播撒让患者有尊严生活的种子。”在新疆,让他深刻理解并践行了“医者仁心,与人为善”的真谛。 从古籍中寻智慧: 探索精神健康的新路径 “西方的认知行为疗法,其实《论语》里‘吾日三省吾身’就有雏形,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已得诠释;正念疗法的源头,不就是道家的‘坐忘’吗?”在杨靖的书架上,一半是《精神病学》《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心理治疗》等,另一半是《黄帝内经》《道德经》《心学》《心理学史导论》《中医心理学》等。在他看来,摆脱当代人精神困境,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找钥匙。 杨靖曾用“五行情志疗法”为一名焦虑症患者治疗:“患者总发脾气,按中医‘怒伤肝’理论,引导患者每天练习八段锦,再配合疏肝解郁的中药,3个月后患者的情绪明显平稳。”这种尝试,源于杨靖对“治未病”的执着。 “最好的心理疗愈,离不开自我修复,心理问题源于生活,也必将在生活中治愈。可能藏在陪父母聊天、带孩子晒太阳等日常生活中。”杨靖常对学生说,比起开出处方,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说话”。 从大别山走出的少年,到守护患者心灵的医者,杨靖的30载医路,恰似诊室窗外的那一棵梧桐树——默默扎根,在患者需要时,撑开一片可以安心停靠的绿荫。正如他所说:“能让一个人重新笑起来,能让一个家庭重归安宁,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值得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