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如何理解“生病起于过用”
神经性呕吐的辨治思路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二十八小建中汤
征稿
1
11 1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神经性呕吐的辨治思路
 


□李贺文 尹国有

神经性呕吐又称心因性呕吐、功能性呕吐,以反复发作的呕吐为特征,是一种自发或故意诱发的心理障碍。其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不久发生呕吐,呕吐量不多,呕吐动作不费力,且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常在呕吐后即可进食,属中医学“呕吐”范畴。《圣济总录》云:“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中医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均可损伤脾胃,致使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发呕吐。呕吐病位主要在胃,病变脏腑除胃外,尚与肝、脾密切相关。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找准神经性呕吐的辨治思路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证型多样,明确证型精用药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其独特的诊疗方法。治疗神经性呕吐,必须抓住辨证论治这一根本,做到辨证准确、治法得当、用药合理,方能取得良效。该病虽然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但是具体病因多样化,证型繁杂,既有虚证、实证,亦有寒证、热证,兼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证。故临证须详辨寒热虚实,明确证型,巧妙用药。
根据神经性呕吐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其分为外邪犯胃型、饮食停滞型、痰饮内阻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弱型以及胃阴不足型6种基本证型,其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临证首先要四诊合参,详审病情,找出其证型,之后根据不同的证型,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外邪犯胃者,当以疏邪解表、和胃降逆为治法;饮食停滞者,应以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为原则;痰饮内阻者,应温化痰饮、和胃降逆;肝气犯胃者,当疏肝理气、和胃止呕;脾胃虚弱者,应益气健脾、和胃降逆;胃阴不足者,应采取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之法。
病机总属气机上逆,辛开苦降乃常用治法
神经性呕吐的核心病机总属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其发病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常兼见气滞与胃热并存、气虚与食滞同现、阴亏与湿热兼夹等复杂情况。临证切不可拘泥于固定证型,而应把握其基本病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贯穿疾病始终。
针对气机上逆之病机,辛开苦降是常用治法。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要,选用辛开苦降之法。在临证时,要根据患者不同证型及病机侧重,灵活运用此法,恰当选方用药,使胃气和降,逆气得平,呕吐自止。
辛开苦降法以药物性味调畅气机。“辛可通阳,苦能清降……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辛味药多具行气、开结之功,苦味药多具沉降、通下之效。运用此法调和胃腑,使胃气顺畅,则呕吐可愈。
具体方剂运用中,左金丸与《伤寒论》泻心汤类方为代表。前者多用于肝气犯胃之泛酸呕吐,后者多治痞满呕吐。吴茱萸、姜半夏、紫苏叶等辛热之品,取其开郁散结之用;黄芩、黄连等苦寒之药,取其苦降泄热之效。二者相伍,分借开散与泄降之性,解除中焦气机痞塞,复其通降之职。
需要注意,辛开苦降法所用药物多辛热苦寒,虽然和胃降逆效佳,但是运用失当易伤胃气。故施治时,务必兼顾调护脾胃,健脾和胃以扶正固本,方为周全。
肝胃不和很常见,疏肝和胃是关键
肝主疏泄,直接关系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调畅,协助脾胃升降以维持运化功能正常。只有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脾气主升、胃气和降,清气才能上升,浊气才能下降,水谷精微方可输布全身,残余的糟粕才能下传大肠排出体外。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保持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
情志因素是引发神经性呕吐的重要原因之一。情志不畅、生气恼怒,可致肝气郁而不达,或气滞转化为横逆,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形成肝气犯胃之证,表现为呕吐、嗳气、脘胁胀痛等。又因脾胃互为表里,肝气犯胃常兼见腹胀、排便不爽等肝气犯脾或肝郁脾虚的表现。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是神经性呕吐常见的证型,对此类患者,治疗的关键在于疏肝和胃,使肝气得疏、胃气调和,则呕吐自止。疏肝是和胃的重要方法,所谓疏肝和胃,即运用疏肝理气药物疏通犯胃之肝气。用药当以开郁行气为主,如青皮、柴胡、木香、郁金之类,但疏肝理气药物多属香燥之品,使用时不可过量、久服。
在使用疏肝理气药物的同时,还应适当加入柔肝养阴之品,如炒白芍。此外,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需要注意调补脾胃功能,可配伍应用炒白术、茯苓、建曲、炒麦芽、炒枳壳之类,以加快脾胃功能恢复,提高疗效。
脾胃虚弱是基础,健脾和胃没有错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从中医角度而言,脾胃是一个有机系统,脾与胃密不可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属阴,为脏;胃属阳,为腑。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进而滋养全身。
“胃以和为贵,脾以运为健。”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调、思虑劳倦、起居失常等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导致纳运失常、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脾胃功能失常、脾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不仅会使摄入的食物无法顺利消化吸收,还难免出现呕吐。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虚弱是发病基础,健脾和胃的治疗原则毋庸置疑。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是神经性呕吐的发病基础,治疗时必须重视脾胃虚弱的本质,在调整脏腑功能、和胃降逆的同时,尤应注重健脾益气和胃。通过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是治疗神经性呕吐的有效方法,这一治则应贯穿于神经性呕吐治疗的全过程。
饮食情志是诱因,治疗切记祛诱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是神经性呕吐的主要诱发因素。神经性呕吐的发生,通常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病。
治疗神经性呕吐,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必须重视饮食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生气、恼怒、精神紧张等。饮食应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产气食物及饮用含气饮料,少食生冷、辛辣、肥腻等刺激性食物;戒除吸烟、饮酒的习惯,并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适宜的药膳调理。此外,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起居,做到劳逸结合。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