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民
小张最近咳嗽不止,持续发热,人也日渐消瘦。起初小张以为只是普通感冒,但几周过去症状丝毫未见好转。最终,小张被医院确诊为肺结核,瞬间击碎了小张平静的生活。他困惑不已:明明自己身体不错,为何会被结核病找上门?这背后,一场关乎免疫力的复杂战争早已在他体内悄然上演。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这一病原体与人类“纠缠”了数千年。相关考古证据显示,古埃及木乃伊脊椎上就留下了结核分枝杆菌侵蚀的痕迹;19世纪欧洲,它被称为“白色瘟疫”,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尽管医学飞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报告仍显示,全球约有1060万名新发结核病患者,130万人因患结核病死亡——它至今仍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我国每年报告新发病例约74万例,其中耐药病例占比约7.8%,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值得注意的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带有病菌的飞沫可以在空气中停留数小时,健康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传播风险会显著增加。 当结核分枝杆菌随着飞沫进入人体肺部,一场激烈的免疫攻防战即刻打响。 先天免疫的快速阻击:作为第一道防线,肺部巨噬细胞迅速吞噬入侵者。但结核分枝杆菌异常狡猾,能抵抗巨噬细胞的杀伤机制,甚至在巨噬细胞体内进行繁殖。此时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紧急增援,试图控制局面。 适应性免疫的精密围剿:2周~8周后,获得关键信息的T细胞(主要是Th1型)抵达战场。它们释放干扰素-γ等强力信号,激活巨噬细胞形成真正的“杀手”状态。被感染的巨噬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聚集,在病菌周围筑起特殊堡垒——肉芽肿。 肉芽肿——双刃剑的困境:这个由免疫细胞构成的致密结构相当于“监狱”,隔离并困住结核分枝杆菌,但也可能成为病菌的“避难所”。在肉芽肿内部,结核分枝杆菌会进入休眠状态(长期潜伏),伺机而动——这就是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全球约有25%的人口处于这种状态,其中5%~10%的人会在免疫力下降时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 免疫系统并非总能获胜,免疫防线可能因多种因素被攻破。 免疫逃逸:结核分枝杆菌拥有干扰免疫信号、抑制吞噬体成熟、逃逸至细胞质等策略。 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是患者小张得病的主要原因。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与维生素D)、长期高压状态、睡眠不足、高龄、糖尿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免疫抑制剂使用(如器官移植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都可能削弱免疫监视与杀伤功能。当免疫力不足以压制病菌,潜伏感染便会激活为活动性疾病。 “过强”也可能有害?免疫反应过激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形成空洞,加剧病情。免疫平衡才是健康关键,并非“越强越好”。 对抗结核病,免疫力是核心防线,但科学防治需要多管齐下。 筑牢免疫基石:营养均衡(优质的蛋白质食物,蔬菜、水果、维生素D等)、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压力管理、戒烟限酒是维护免疫稳态的基础。 预防为主:卡介苗(BCG)虽然不能完全预防成年人患肺结核,但是对儿童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保护效果显著。高风险人群(如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可以采取检测手段(如结核菌素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发现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性治疗。其中,γ-干扰素释放试验灵敏度较高,适合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 规范治疗,杜绝耐药:一旦确诊活动性结核病,必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原则用药。标准疗程一般需要6个月或更久,即使患者症状消失也不能擅自停药。一线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需要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发生率。随意中断治疗是催生耐药结核病的元凶,而耐药结核病的治疗难度更大、耗时更长、花费更高,死亡率也显著增加,一部分耐多药病例治愈率不足60%。 结核病从未远离我们,它潜伏在免疫的阴影之下,伺机而动。人类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战争是免疫系统与古老病原体之间的猫鼠游戏。在这场战争中,理解并维护自身免疫力是每个人的第一道战壕,而科学的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则是社会共同构筑的坚固堡垒。 只有依靠科学的力量,人们才能在这场千年战争中逐渐扭转局势,让“白色瘟疫”真正成为历史书中的记忆。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