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痔的诊断与治疗
人体免疫力与结核病
全血的选择及应用
1
11 1 2025年8月5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全血的选择及应用
 

□贺文杰

适应证
全血没有绝对的适应证。急性大量失血和换血治疗是输注全血的适应证。
急性大量失血 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时,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出血等情况。此时不仅丢失了红细胞,同时也丢失了大量的血浆及凝血因子等,输注全血可补充红细胞、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还能补充部分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例如,车祸导致肝脾破裂的患者,大量出血,血压急剧下降,此时需要及时输注全血来纠正休克,维持生命体征。
换血治疗 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等需要进行换血治疗的情况,全血可用于置换患儿体内含有抗体的血液,纠正贫血和胆红素血症,防止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例如,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黄疸,通过换血治疗,输入合适血型的全血,可改善患儿的病情。
禁忌证
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患者 全血中含有大量的液体,输注全血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加重心脏负担,容易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例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较差,若输注全血,可能导致肺水肿等严重后果。
婴幼儿、老年人及慢性病体质虚弱者 婴幼儿心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老年人的心肾功能有所衰退,慢性病患者体质虚弱,机体代偿能力较差。输注全血时,其有限的循环和代谢功能难以适应全血中过多的液体和电解质等成分,可能导致循环负荷过重,引起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已产生相应抗体的患者 对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浆蛋白等成分产生抗体的患者,输注全血可能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例如,多次输血后产生白细胞抗体的患者,再次输注全血可能发生发热、过敏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是红细胞数量或质量异常,而血容量正常。输注全血不仅不能有效改善贫血症状,反而会增加循环负荷,导致不良反应。这类患者更适合输注红细胞悬液等成分血,纠正贫血。
全血输注的缺点
增加输血不良反应风险 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等成分,这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是由于受血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白细胞的抗体,当再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全血时,就会出现发热等症状;过敏反应,可能是对血浆蛋白等成分过敏,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易造成循环超负荷 全血的容量较大,对于心功能较差、血容量正常的患者,输注全血易导致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引起急性肺水肿等循环超负荷表现。
血液成分复杂,保存困难 全血中不同成分对保存条件要求不同,如红细胞在4摄氏度左右保存,血小板需要在22摄氏度左右振荡保存,血浆则需要低温冰冻保存。在实际保存过程中,难以同时满足所有成分的最佳保存条件,导致全血保存时间较短,且保存过程中血液成分的活性和功能也会逐渐下降。
浪费血液资源 患者对血液成分的需求往往是单一或部分的,如有的患者只需要红细胞,有的患者只需要血小板等。输注全血时,除了所需的成分外,其他成分可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而将全血进行成分分离制备成各种成分血,可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血液的利用率。
剂量和用法
剂量 全血输注剂量,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和失血情况确定。一般成人急性失血,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30%可考虑输注全血,首次剂量为10毫升/千克~20毫升/千克×体重;儿童剂量按体重精确计算,一般为10毫升/千克~15毫升/千克×体重。具体剂量需要临床医生密切监测,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调整。例如,体重60千克的成年患者急性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的40%,首次全血输注剂量应为600毫升~1200毫升。
用法 全血输注前要严格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血型相合,预防溶血反应。输血用标准输血器,速度依患者年龄、病情和心肺功能调整。开始宜慢,每分钟15滴~20滴,观察15分钟,若无不良反应可加快。急性大量失血且病情紧急时,可适当快速输注,但不超每分钟50滴~60滴。输血时,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过敏、溶血等,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处理。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采血一科)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