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常见肛肠疾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中痔的发病率高达50%~6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效率。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给临床诊疗带来挑战。深入了解痔相关知识,对提升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痔的认识也在持续更新,这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学习,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发病机制 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解释了痔的主要成因。肛垫位于齿状线上方,由静脉丛、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纤维组成,正常时协助肛门闭合和维持自制。长期便秘、腹泻、妊娠等因素增加腹压,使肛垫支持结构改变或移位,导致肛垫下移形成内痔。而肛门直肠部位静脉丛缺乏静脉瓣,静脉壁薄弱,久坐、久站、便秘等阻碍静脉血液回流,引发静脉丛曲张形成痔,局部炎症、感染也会加重静脉血液曲张症状。 除上述经典学说外,现代研究还发现神经调节异常与痔的发生密切相关。肛门直肠区域的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影响局部血管舒缩,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促进痔的形成。此外,激素水平的波动,如女性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会使静脉壁张力下降,增加痔的发病风险。基因多态性研究也表明,某些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异,可能影响肛垫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能力,使得个体更易患痔。 此外,遗传因素影响个体对痔的易感性,家族中痔发病率高的人群更易患病。同时,长期饮酒、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使直肠黏膜和肛门皮肤充血;排便时间过长、过度用力等不良排便习惯,也会促进痔的发生发展。肥胖人群由于腹腔压力增加,阻碍直肠静脉血液回流,也是痔的高发群体。 临床表现 内痔位于齿状线上方,便血和痔块脱出是主要症状,便血多为间歇性便后鲜血,可滴血、射血或便纸上带血。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四度:Ⅰ度便时带血,无痔块脱出;Ⅱ度排便时痔块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Ⅲ度痔块脱出,需要“手动”还纳;Ⅳ度痔块脱出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当内痔发展到Ⅲ度及以上,患者常伴有疼痛、坠胀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部分患者因长期便血,还可能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等。 外痔位于齿状线下方,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和瘙痒,结缔组织外痔(皮垂)及炎性外痔常见。当发生血栓形成或皮下血肿时,形成血栓性外痔,出现剧痛,48小时后疼痛逐渐缓解。疼痛发作时,患者坐立难安,行动受限,且肛门局部可见暗紫色肿物,触痛明显。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内痔发展到Ⅲ度以上常形成混合痔,严重时呈环状脱出肛门外形成环状痔。若被括约肌嵌顿,可导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引发剧烈疼痛,即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此类患者不仅疼痛剧烈,还可能出现发热、肛周感染等全身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诊断方法 肛门直肠检查是诊断痔的主要手段,包括肛门视诊、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查。肛门视诊可发现除Ⅰ度外的内痔,对有脱垂症状者,蹲位排便后观察更易看清痔块情况;直肠指检虽然对痔诊断意义有限,但是可排查直肠癌、直肠息肉等其他病变;肛门镜检查能观察直肠黏膜和痔块,判断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部分患者因检查时的不适感而抗拒肛门镜检查,此时医生需要耐心沟通,采用合适的体位和操作手法,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痔还需要与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疾病鉴别。直肠癌患者有大便习惯改变、直肠刺激症状,直肠指检可触及菜花样肿物,结肠镜及活检可确诊;直肠息肉多为低位带蒂,呈圆形、实性,活动度好,多见于儿童;直肠脱垂黏膜呈环形、表面光滑、括约肌松弛,与环状痔的梅花瓣状黏膜、不松弛括约肌有明显的区别,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查也有助于鉴别诊断。曾有临床案例显示,一名患者因便血被误诊为痔,未进行进一步检查,延误了直肠癌的治疗。这警示我们,对于便血患者,尤其是年龄较大、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的,必须进行全面检查,避免漏诊、误诊。 治疗原则 痔的治疗遵循3个原则:无症状痔无须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观察;有症状痔以减轻或消除症状为目标,不追求根治;优先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时考虑手术。 非手术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局部用药、口服药物、注射疗法、物理疗法和胶圈套扎。一般治疗适用于多数患者,调整饮食、改善排便习惯、便后清洁、托回脱出的痔块、避免久坐久立、适度运动和温水坐浴等。以温水坐浴为例,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45摄氏度,每次坐浴15分钟~20分钟,每天1次~2次,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局部用药有栓剂、膏剂和洗剂,多含中药成分,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口服药物如草木犀流浸液片、地奥司明片,促进痔静脉血液回流。注射疗法对Ⅰ度、Ⅱ度出血性内痔效果好,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引发炎症和纤维化。物理疗法包括激光、冷冻等,因可能引发并发症,临床较少单独使用。胶圈套扎适用于Ⅱ度、Ⅲ度内痔,通过套扎痔根部阻断血供,使痔坏死脱落。在临床应用中,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痔块脱出严重、较大纤维化内痔、合并其他肛肠疾病等情况。手术以复位脱垂的肛垫、保留肛垫结构为原则,减少对术后控便能力的影响,常用术式有痔单纯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例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重度内痔和部分环状混合痔患者。但手术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出血、感染、肛门狭窄等,因此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痔的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详细检查和鉴别诊断可明确病情。治疗中应遵循以下原则:非手术治疗优先,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患者保持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痔的发生与复发。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出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痔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效果。医务工作者要持续关注相关研究进展,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痔的整体治疗水平。 (文图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