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丽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跌倒已成为全球60岁以上人群意外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对于行动能力逐渐减弱的老年人而言,看似熟悉的居家环境,实则有着诸多隐患。我们要掌握防跌倒相关知识,为老年人筑牢安全防线。 居家环境改造:消除隐形的“绊脚石” 居家环境中的障碍物与安全设施缺失是引发跌倒的直接诱因。需对地面进行防滑处理,浴室、厨房等易潮湿区域应铺设防滑垫,并定期检查牢固性。地砖接缝处需保持平整,避免因高低不平导致绊倒。家具布局应遵循“动线简洁”原则,将日常活动区域的杂物清理干净,减少行走时的碰撞风险。 卫生间与楼梯作为高危区域,需重点加强安全防护。在马桶、浴缸旁安装牢固的扶手,高度以老人站立时手部自然下垂能轻松抓握为宜;楼梯两侧均应安装扶手,并在台阶边缘贴上醒目的防滑条。可加装感应小夜灯,确保夜间照明充足,提高安全系数。此外,电线需妥善收纳,避免成为“隐形杀手”。 生活习惯调整:将安全融入日常 日常行为习惯的细微改变,就能显著降低跌倒风险。老年人应避免穿着底子过薄或过大的拖鞋,选择防滑、合脚且带有后跟的室内鞋;行动时放慢速度,起身、站立、行走3个动作之间稍作停顿,减少因体位快速变化导致的头晕。 物品的取用方式也需科学规划。避免登高取物,将常用物品放置在1.5米以下的伸手可及区域;晾晒衣物时使用高度适宜的晾衣架,避免踮脚或过度弯腰。同时,建议老年人随身携带紧急呼叫设备,确保意外发生时能及时求助。 身体机能提升:增强防跌倒“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是预防跌倒的核心。老年人可通过针对性锻炼,提升平衡能力与肌肉力量。例如,每天进行15分钟~20分钟的站立训练,单腿站立或脚跟脚尖交替行走,循序渐进地增强下肢的稳定性。可坚持练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有效改善身体协调性。 此外,慢性病管理对防跌倒至关重要。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可能引发头晕、乏力等症状,需严格遵医嘱服药,并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同时,保持充足的睡眠与合理饮食,补充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预防骨质疏松,降低跌倒后骨折风险。 家庭关怀:构建安全支持网络 家庭成员的参与是防跌倒措施落实的重要保障。定期检查家中环境隐患,协助老年人进行适老化改造;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视力、听力衰退等影响行动安全的因素。鼓励老年人保持社交活动,避免因孤独或焦虑引发的注意力不集中。 总而言之,通过科学改造居家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身体锻炼,老年人能降低居家跌倒风险。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