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曰伟
生活中,大家生病服药时,是否留意过药品说明书上的“饭前服用”“饭后服用”或“空腹服用”等字样?许多人可能觉得,只要按时吃药,早一点儿或晚一点儿进食无大碍。其实不然。服药时间有讲究,恰当的服药时间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空腹服药,通常指在餐前1小时或餐后2小时左右服药。此时胃内基本排空,药物能迅速进入肠道,避免食物干扰,利于吸收。比如,阿仑膦酸钠这类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就要求清晨空腹用大量温开水送服,服药后至少30分钟内不能进食。这是因为食物会显著影响药物吸收,只有空腹服用,才能确保药物有效作用于骨骼。恩替卡韦作为抗乙肝病毒药,也需空腹服用,这样能提高药物吸收率,更好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此外,一些驱虫药如左旋咪唑,空腹时服用肠道内药物浓度高,与虫体接触更充分,驱虫效果更佳,因此常建议清晨空腹服用。不过,空腹服药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空腹服药可能会加重不适,务必咨询医生。 饭前服药,一般指饭前15分钟~30分钟服药。此时胃内食物较少,有利于药物吸收,且部分药物饭前服用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降糖药为例,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需在餐前30分钟服用,这样药物作用最强的时间与进食后血糖升高的时间相契合,能有效降低血糖。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饭前15分钟~30分钟服用,30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可有力促进胃蠕动,帮助食物向下排空,达到最佳助消化效果。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饭前服用可使其充分作用于胃壁,在酸性环境下与胃黏膜表面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一层保护膜,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对胃黏膜的侵蚀。 饭后服药,指饭后15分钟~30分钟服药。部分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饭后服用能减少这种刺激。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若饭前服用,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胃痛等不适症状,饭后服用可显著减轻。还有一些药物,饭后服用,食物能减缓胃排空速度,从而促进其吸收。如铁剂,饭后服用可减少胃肠道刺激,同时提高铁的吸收率。 除了空腹服药、饭前服药、饭后服药,还有餐中服药和睡前服药。餐中服药,即在吃饭过程中服用药物。如二甲双胍,很多患者服用后胃肠道反应较重,餐中服用能有效减轻不适。阿卡波糖则需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才能更好地抑制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他汀类降脂药在睡前服用。这是因为胆固醇主要在夜间合成,睡前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可更好地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还有平喘药如沙丁胺醇、氨茶碱等,也在睡前服用。哮喘常在夜间、凌晨发作,睡前半小时服用平喘药,能使血药浓度在凌晨达到高峰,有效预防和缓解哮喘发作。 药物的服用时间受药物的性质、作用机制、人体生理节律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服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若对服药时间存在疑问,要咨询医生。他们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药物特性,给出专业建议,确保患者安全、有效用药,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滕州市洪绪镇卫生院) |